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院士”帽别做成生意经

文 |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赵强

5月10日早间,有媒体注意到,多篇“xxx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外籍院士”的消息陆续从相关微信公众号、官网删除撤下,部分“欧洲自然科学院某院士工作站正式成立”的消息也已下线。

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5月8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官方微信公众号“中国科协之声”发布署名为“钟科平”的评论文章《井喷式的“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折射出什么?》指出,各部门机构不应为“投机者”捧场站台。

种种迹象表明,近来引起社会舆论广泛关注的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的含金量问题似乎有了答案。

“欧洲自然科学院”这类的组织机构确实真实存在,从法律角度来看,很难说他们“奉赠”的“院士”就是假的,但其学术地位和我们理解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完全不是一个量级。诚如相关业内专家所言,这类科学院与院士,其实就是某些投机者“巧妙”地利用了中外文化、制度和信息差,把院士做成了一门生意。

据媒体报道,有些类似的国外科学院、工程院的院士申报评选活动中时常见到中国人或华裔,属于“中国人专骗中国人”。这种现象特别令人气愤,但“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这些“投机者”之所以有市场,不正是因为他们瞄准了国内学术界的某些人某些机构沽名钓誉的癖性,投其所好,“对症下药”了么?当然,这下的“药”不是治病救人的“药”,而是令其吸毒成瘾的“毒药”。

与此同时,不也正是学术界的那些人和那些机构的捧场站台,为那些“山寨科学院”“水货院士”作了“背书”,无形中成了“投机者”的帮凶么?

学术研究的本质在于探索真理、推动知识进步和社会发展,其核心价值在于诚信与创新。任何试图通过金钱交易获取学术荣誉的行为,都是对学术精神的亵渎。对那些勤勉耕耘、默默奉献于科研一线学者们来说,如果花钱便能“购得”学术荣誉,进而获得更多学术资源,又有什么公平可言?

在当今全球化的学术交流背景下,各类学术头衔和荣誉的授予不失为衡量科研人员学术水平和社会贡献的重要标尺。但西方某些国家宽松的注册环境也使得各类名目繁多的“科学院”、“奖项”层出不穷,其中不乏浑水摸鱼、鱼目混珠者。面对形形色色的国际学术机构和荣誉头衔,科研人员和学术机构需增强辨别真伪的能力。对于海外学术荣誉的接受与宣传,应当基于严谨的调查与评估,避免盲目跟风,更不能为追求虚名或政绩,例如某些地方某些部门对“院士”名头的渴求,而丧失学术判断力。

诚信是学术研究的基石,学术机构和管理部门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一方面,相关部门、机构应积极建立和完善学术评价体系,明确学术荣誉的认定标准,对于国内外学术机构的资质进行严格审查,避免为“野鸡学院”、“山寨头衔”提供舞台。另一方面,要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配置,鼓励科研人员专注于高质量的研究工作,而非在浮夸的头衔上做文章。同时,对于参与或推动此类不正当学术行为的个人或机构,应予以严肃处理,形成有效的警示效应。

总而言之,“不为投机者捧场站台”不仅是对学术界发出的警示,更是对科研诚信文化的重申与强化,应当成为学术界的共识与自律守则。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保持学术界的纯净与尊严,让真正的学术成果发光发热,是所有科研人员和学术管理者的共同使命。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一个健康、公正、充满活力的学术生态,促进科学研究持续健康发展,真正为人类社会的进步贡献科学力量。

图片:视觉中国

编辑:庄媛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EXnF5fdSIQiKetiKt4W2lxA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