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人工智能会代替80%的人类工作?这项工作非人莫属

朋友圈耸人听闻的标题中往往会有被人工智能替代的未来的工作,带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惶恐,从阿尔法狗战胜李昌镐之后,对机器和人工智能威胁的恐惧达到了巅峰。

前段时间和朋友吃饭讨论起这个话题,借用了当年听罗辑思维的一个观点,未来大多数人会被像猪一样养起来,吃饭和玩游戏,没有追求也看不到未来,而努力自我追求的人也许未来就是有想法的人,设计算法和编程的人,当时饭桌上的反驳集中在这个社会的物质丰富能不能让失去工作的人让猪一样生活,没有社会救助,更加残酷的人生。对这一点我想对乐观,像猪一样生活,吃和游戏我觉得未来科技的发展带来的物质丰富应无问题。

不过,对于技术会取代什么样的职业与工作,仍是个无解的问题。这本书的作者作为一个记者和编辑,言论未必正确,结论未必严谨,却给出了一个思考的方向和可以验证的观点。

原来的观点一般认为机械操作的部分容易被替代,像驾车、医生、律师、作家、画家、作曲家这些高知识认知以及创造性技能的很难被替代,现在来看这个判断已经均不靠谱。沃森替代医生、律师的分析能力已经超过人的水平,自动驾驶已经实现,作曲、作画、作文已经逐渐难辨真假。

作者提出的一个观点是我们不再被动的关注技术发展的演进会替代哪些人类的工作,毕竟往往我们会低估技术进步的速度,我们应该回归人类的本性,什么工作我们更信任人类,即使这是不理智的和无效的,这真是一个让人毛塞顿开的观点。

心理学范畴中早已多次证明人是感情动物,理性的假设往往在人类的感性面前不堪一击,毫无理性可言。作者总结了一些重要的人的本性,很难被技术进步所替代。

同理心,了解别人的想法并且合理的回应,在医生、律师面前,机器精准的分析也只能承担一个助理的角色,互动、信任、情感相关的决策,这一点还非人莫属。

人际互动能力,虽然机器的情感识别在面部40块肌肉和3000种表情组合的分析下已经超越了人的识别精准度,但在涉及到文化、行为、动作、情景的整合模式下动态交互变动中就失去了优势,而在小规模冲突以及反恐行动中,人的因素依然至关重要。而遗憾的是,信息科技的发达,认知系统的符号处理能力的增强,社交软件的普及,并未提升人的交互能力,反而使人的本能训练在下降。

故事能力强调的是信息传达的有效性,这也是畅销书与学术专著的主要区别,也是技术主导认知传播与人主导认知传播的主要区别,重点不在故事而在讲述的人。

未来有无限可能,关于技术对人类的影响命题复杂,作为一家之言,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相关研究的通俗化描述和案例描述的津津有味,值得推荐。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80309A0NLWL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