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从技术角度讨论微服务

本文希望从技术角度来探讨下微服务,因此,不会过多地谈及如何根据业务进行微服务划分,更多是介绍微服务的相关技术,微服务的业务划分方法可参考“领域驱动设计“相关方法论。

微服务的两个程度

一、服务化

复杂的单体架构会有以下的挑战:

(1)项目启动初期,需要寻找一个能尽量涵盖所有需求的开发语言,技术选型难度高;

(2)工程庞大,组件、中间件繁多,编译时间长;开发环境复杂,需要安装大量的辅助软件,环境准备时间长;

(3)团队无效沟通多,沟通成本高;

(4)部署环境依赖大,某个组件的问题可能导致整个系统无法运行;

(5)新功能添加或者bug修复的时候,会影响现有功能,引发新的(未知)问题,添加单元测试难度大;

(6)版本回滚颗粒度大,灵活性差。

以上几点都是实际项目中遇到的问题,如果你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那么服务化是较好的解决方案。

服务化解耦后:

(1)微服务可以根据自身业务特征选择合适的开发语言或数据库;

(2)微服务的开发者只需要安装该服务相关的辅助软件;

(3)沟通多集中在微服务团队中,与周边(或公共)微服务有交集时才产生相应的沟通;

(4)部署环境依赖小,某个微服务部署失败仅影响该微服务(或周边几个微服务);

(5)功能调整,如果接口没有调整,基本不会影响其它微服务,添加单元测试、接口测试难度低,自动化(回归)测试覆盖率高;

(6)版本回归最小单位为某个微服务,颗粒度小,可更好地实现蓝绿部署、A/B测试、灰度(金丝雀)发布。

二、容器化

容器(docker)具有轻量、环境依赖低、启动速度快等特点;

虚拟化技术(openstack)负责IaaS层(存储、计算、网络)资源的调度;

容器治理平台(Kubernetes、docker swarm)配合资源监控对容器进行灵活调度;

以上3种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微服务的横向(弹性)伸缩以及高可用的能力,使微服务具备更好的高并发处理能力。

配合DevOps,CI/CD等工具及技术提升了团队快速响应、持续交付的能力。

我认为,团队应该基于产品或项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微服务程度。

微服务基础技术架构

我认为,当前使用前后端分离的开发模式还是十分有好处的,关于前后端分离的描述,可参考我之前的《浅谈开发模式及架构发展》。

Web A/B/C/...是几个纯前端项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不同项目中使用Angularjs、Vuejs或Reactjs等框架进行开发;

API X/Y/Z/...是几个API项目,供Web或者App调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使用.Net Core、Java或python等语言进行开发;

也可以根据带宽或性能需要,让Web或API启动多份示例。

基本交互:

浏览器经过网关从服务端获取网站的html及js(橙色箭头);

Web通过url或ajax经过网关访问服务端API,App通过类Http Client方式经过网关访问服务端API(灰色箭头);

API X/Y/Z/...注册到服务中心(蓝色箭头);

Web A/B/C/...、API X/Y/Z/...从配置中心读取各自的配置(紫色箭头);

API X通过服务中心调用API Z(绿色箭头)。

因此,微服务的三个基础组成部分分别是服务注册发现,配置管理以及网关。

服务注册发现

一、最简单的服务注册发现

我认为最简单的服务注册发现是直接通过IP端口进行访问,这种方式适用于单个实例的服务,但如果API Y是多个实例,那么需要借助类似虚拟IP(VIP)等技术。

二、基于中间件的服务注册发现

API Y实例1/2/.../n启动时,会把自己的信息注册到服务中心(自上报);API X需要调用API Y,会先从服务中心中获取API Y服务实例的IP端口列表;然后根据特定的策略(随机,网络情况,权重等)筛选出一个实例进行调用,负载均衡是在客户端(调用方)实现的。

这种方式的典型代表是Spring Cloud Eureka,如果服务中心down掉了,那么会影响整个系统,因此,要保证服务中心的高可用;另外,需要有特定的jdk/sdk和服务中心进行交互,如Java的FeignClient(集成了ribbon实现服务的负载均衡),steeltoe的DiscoveryHttpClientHandler(随机选择实现服务的负载均衡),有一定的语言侵入性。

三、基于容器治理平台的服务注册发现

API Y实例1/2/.../n部署启动时,治理平台会给它们分配IP端口,并记录在服务中心;API X需要调用API Y,会基于dns,通过API Y的服务名或集群 IP(Cluster IP,类似于Virtual IP)加端口进行访问。负载均衡由治理平台负责,是在服务端(平台)实现的。

这种方式的典型代表是docker swarm以及Kubernetes,服务注册发现的高可用由平台保证,因为基于dns,普通的http客户端就可以进行Api访问,如java的restTemplate或C#的HttpClient,无语言侵入性,但负载均衡的灵活性比中间件的方式稍微低一些。

配置管理

一、最简单的配置管理

最简单的配置管理就是平时常用的配置管理,如java的application.properties、.net的web.config、.net core的appsettings.json等,基本是和应用程序一起,能够兼容多个环境(开发、测试、生产)。

但当我们的程序需要启用多份的时候,这种简单的配置管理方式遇到了挑战,配置的更新需要手动更新各个实例的配置文件,繁琐且容易出错(遗漏、修改错误或环境依赖)。

这也是微服务中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

二、基于中间件的配置管理

这种方式的典型代表是Spring Cloud Config Server。

API X、Y...会通过Url访问配置中心,通过心跳(2s)来确认配置中心的健康以及检测配置内容的更新。

其中,application.yaml用于保存各个微服务的公共配置,.yaml用于保存微服务的私有配置。

和Eureka一样,使用者需要自己保证Config Server的高可用,否则,配置中心down掉的话,整个系统的配置信息就会乱套;另外,也需要有特定的jdk/sdk和配置中心进行交互;配置文件的格式基本也限制于yaml格式。

三、基于容器治理平台的配置管理

这种方式的典型代表是Kubernetes ConfigMap。

部署、升级、增加API X、Y...实例时,Kubernetes会按照设置,把对应的配置文件放置到容器(docker)指定的位置,也可以是环境变量。

配置中心的高可用由治理平台保证,微服务不需要使用特定的jdk/sdk和配置中心交互,只需要解析本地路径的某些文件,文件格式可以根据需要选择(json,xml,yaml,properties)。

微服务公共配置与私有配置也可以实现,但需要语言支持,比如.net core,详细的可以参考我之前的文章《你可能不知道的.Net Core Configuration》。

网关

网关作为微服务的统一出口,一般需要完成以下任务:反向代理,跨域处理,负载均衡,流量控制,缓存,日志,公共功能(如认证)等,常用的网关中间件有Nginx,Spring Cloud Zuul,Kong,Ocelot等。

或许有人会问,像公共功能(如认证)这些,在过滤器(filter)里做就好了啊,为什么要在网关做,没看出什么优势。I think it is a good call.

确实,像认证这些功能的确可以在过滤器里做,但是,如果过滤器需要升级,那么每个微服务都要进行升级;另外一种情况是,如果微服务是使用不同语言编写的,那么还需要提供多个版本的filter;更为恶劣的可能是该语言不支持filter,或者像单点登录这些公共模块没有提供该语言的jdk或sdk;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是,可能在不同的环境系统需要有不同的认证机制,如对接第三方的认证系统。使用网关就能比较好的解决以上问题。

下一代微服务

既然可以通过部署一个网关,让所有请求都经过它来实现一些公共的功能,那么有没有可能使微服务的请求经过一个特定的“层”,来实现一些特定的功能(如调用链、熔断,服务调用认证,请求限制等)呢?答案是肯定的。

我认为Kubernetes其中一个强大的设计是,它的最小单位是pod,而不是容器(container);一个pod里面可以有多个容器,而且它们可以共享网络,共享存储。

可以通过在pod里面部署一个业务容器,同时也部署一个小型的sidecar容器,让请求到达业务容器之前,先经过sidecar容器(起到了filter的作用),在sidecar容器中实现调用链、熔断,服务调用认证,请求限制等功能,这样就可以通过基于部署的方式解决语言限制的问题。

目前可以选择Istio或Linkerd来实现上述效果。

简单总结

我认为,从架构的层面来看微服务架构,应该是这样的:

扩展性:降低复杂系统的耦合度、沟通成本以及系统复杂度,需求快速响应;

伸缩性:可以通过增加资源的方式来快速应对海量并发(仅仅是并发层面,大数据量还是需要根据业务进行分片或分割);

稳定性:微服务治理平台,PaaS平台保证了系统的高可用性,可以降低业务的中断时间;

安全性:和传统架构的要求差别不大,但是由于网关和网格(Service Mesh)的存在,使得安全处理,APM等的实现更加简单。

另外,我认为微服务可以通过部署的方式来实现功能或模块的复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过往通过jdk/sdk来实现共用的方式;使得开发更加灵活,也使得开发可以更加关注于业务,而非各种边边角角的公共(轮子)功能。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80312B05N84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