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五千年前,中国古人就发现了日月与地球之间的这一运行规律

《史记三家注·五帝本纪》

舜初受禅,祭天后,又“禋于六宗”。

禋的含义是禋祀,是古代一种祭祀天帝的礼仪。祭天时,先焚烧柴火升起烟雾,再把牲畜祭品和玉帛放到柴火上燃烧,目的是让天帝嗅到人间祭品的味道,保佑人间风调雨顺、国运昌隆。

关于六宗的说法,《史记集解》引郑玄语,认为是星、辰、司中、司命、风师、雨师。六宗的说法历来有很多,《史记集解》作者,南朝宋裴骃认为,郑玄的说法最接近原本的真相。

五纬,亦称五星,是中国古人将太白、岁星、辰星、荧惑、镇星这五颗行星合起来的称呼,又称金木水火土五星。其中,太白是金星,岁星是木星,辰星是水星,荧惑是火星,镇星是土星。

辰是日月所会十二次。日月相会之期为每月初一,故一年有十二次相会。因此,古人把一年中日月相会之处叫做十二次,又叫辰。

其实,按现在天文学的说法,日月相会应该解释成太阳月亮在地球上观测到的位置相近。日月什么时候最接近呢?答案是朔日,即每月初一。此时,日月黄经相等,最为接近。此后月球每天向东行13°(26倍月球直径),两者便逐渐远离。直到环绕地球一周,到达下一个朔日时刻。

这里再解释下黄经。古人将地球自转轨道叫做赤道,将地球公转轨道叫做黄道。因此有黄赤交角的说法,即23°26′。南北纬23°26′之间,就是南北回归线之间。黄赤交角一年中有两次最大的时刻,在北半球为夏至日,南半球为冬至日。黄赤交角一年中还有两次最小的时刻,即春分日和秋分日。

黄经就是古人用来表示黄道上的经度坐标。现行的二十四节气就是根据黄经度数划分,把太阳黄经的360°划分成24等份(每等份15°为一个节气)。

而日月黄经就是太阳和月亮在黄道上的射影的角距离。日月黄经除了相等的时刻,其他时候都有差值。比如,黄经差值为一百八十度,就是地球刚好在日月之间,也就是日、地、月在一个平面直线上。

司中、司命分别是文昌六星的第五星和第四星。文昌六星位于北斗七星的斗魁魁星之前,呈半月状。其中,文昌第四星,即司命,是大熊星座的f星。

风师即箕星。箕星又叫箕宿,为二十八宿之一,为东方第七宿,或青龙七宿的第七宿。箕宿在七曜属水,图腾为豹,故称箕水豹,为青龙之风。古人认为,箕宿为东方最后一宿,为龙尾摆动所引发之旋风。故箕宿好风,一旦特别明亮就是起风的预兆,因此又代表好调弄是非的人物、主口舌之象,故多凶。

雨师即毕星,或毕宿,又称毕月乌,为二十八宿西方白虎第五宿。古人认为,毕宿是主管下雨的星宿,月亮运行到毕宿区域,就会大雨滂沱。

从先秦到汉代,再到魏晋,皆有祭祀六宗的传统。此后,因六宗说法不固定,祭祀六宗之礼遂废。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CaD1MpsoeJbufX1IcuUyv0g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