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世界不欠她诺奖,科学更不存在女王「吴健雄」

理论物理学界,认为宇称守恒,吴健雄也认为守恒,并不认为不守恒,很多理论物理的学者、导师、研究者,都不愿花时间,在那些看起来,是在浪费时间的地方花费时间,故此认为一个不用论证、耗费时间的实验,做来做去,到最后只能证明宇称守恒,并不会产生贡献,所以没有意义,所以都不做。

吴健雄做实验的目的并不是要证明宇称不守恒,完成这个实验,得到结果,所以,即便大家都认为自己知道正确的答案,即便大家都认为实验没什么可做的价值,做实验是在浪费时间,而吴健雄却认为一个没有人做的实验,是要做的,这种执着,其实就是科学精神——自伽利略时代就创建的以实验科学来验证一切的科学精神,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精神之所在,这才是吴健雄真正的闪光点,这也是她真正值得称道的地方。

她并非是在超然的洞见中有所发现,而是利用夯实的物理学基础,再进行勤奋的验证,在这个过程中的到了相反的结果,这当然需要强大的理论基础,来进行基础实验的设计,需要设计的部分,主要来自对实验器材的准备,和对使用材料的处理,以及排除观测方法、误差对结果的影响。

斜塔年年有,就看爬不爬,搜寻证据,得出结论,例如,弗莱明偶得菌种青霉素,是确立好了研究的方向,并开始针对特定菌种进行有目的的培育,在发现现象之后的猜测,进行验证,而吴健雄的实验的不同之处在于,她并非是意识到了不同,为了发现去进行实验,而是单纯的做了这个实验,并不为发现什么。

很多人质疑为什么这么出色的人,做出了这么棒的实验,证明了李政道、杨振宁的理论,却不能获得诺奖,我想这大概是对诺奖的不理解所造成的,诺奖重视的是发现,发现不能说是一种超然的遇见,但也差不多是这个意思。

举个例子吧,从1907年开始,卢瑟福安排了,α粒子散射实验这个项目,并由盖格,和马斯登,进行实际的观测工作,初期的实验结果完全遵循了汤姆森(Joseph John Thomson)的预计的原子模型,当然这都是建立在小角度偏转作为观测对象的前提下的,随后,卢瑟福授意盖格,马斯登观测大角度上阿尔法粒子的偏转现象,这下好了,不但观测到大角度上是有阿尔法粒子的偏转的,更重要的发现是,居然出现了惊人的,向粒子发射方偏转的现象,这好比打出去的子弹,在遇到了某种物质之后,飞向了自己。

这里我有必要进行一下简单的说明,因为这个偏转的角度是阿尔法粒子入射方向和出射方向之间的夹角,当偏转角度大于90度的时候,就可以认定是开始向后散射了,所以我直接用了向后这种说法,卢瑟福对这种现象的产生,用“不可思议”来加以描述,观测至此完成,并由这一现象,计算出了原子核的存在,建立了原子核结构的模型,并沿用至今。

接下来的验证部分也是由卢瑟福本人完成的,现在得到的信息是,理论物理层面,发现了现象,提供了理论,并用数学公式予以证明,实验是对结果的验证,换个角度去看吴健雄实验的出发点,既不是想验证李杨的结论是正确的,也不是想验证李杨的结论是错误的,而是单纯的想完成一个没有人完成的实验,顺便证明该证明的。

因此检验的实验不具有发现的属性,却能验证理论的真伪,好像这样说也不对,汤姆森继续做了赫兹做过的实验,却发现了电子的存在,所以你看,关键还是要发现,这个发现所指的是,发现新的自然规律,新的物质,发现错误之后能否建立起新的正确体系,也至关重要,因此,她什么都没发现,推翻原有理论的理论是李杨提出的,吴健雄自然不能获得诺奖,这下清楚了吗?

把吴健雄对待科学的态度提到如此高度的人,却完全没有学习到吴健雄对待科学的态度,如此宣扬吴健雄的科学精神的人,居然完全没有对于科学的正确认知。对吴健雄推崇备至的人,却不知道她值得被推崇的点在哪里,声称以吴健雄为楷模的人,却把道听途说的只言片语当作流量密码。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LCXoZYOZCB-8KR-5rQjHpRw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