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全球只剩2只了!还全都是公的,“中国神兽”该如何进行有效繁殖

曾几何时,地球上还存在着一种被称为"世界上最孤独的生物"的动物——斑鳖。

如今,它们已经走向了生存的边缘,全球仅剩两只雄性个体,而最后一只曾被寄予厚望的雌性个体也于2023年撒手人寰。

如果没有研究出新的办法来辅助繁殖,那可能斑鳖真的要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

这种动物的祖先可以追溯到距今2亿年前,是一种活化石般的存在,生存习性稳定保守,进化缓慢。

斑鳖一年四季总是显得很"佛系":春夏时节食量剧增,每顿能吃下3-5斤的食物;秋冬则节食冬眠,直到来年三月才会慢慢苏醒。

即便在动物园中人工饲养,它们也显得"无欲无求",有时能连续好几天不吃不喝。这种怕生的性子或许与它们远古的基因密码有关。

这是一种与环境高度适应的习性,确保种群数量与栖息地资源相匹配。

自古以来,斑鳖就一直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却又无人能真正认出它的真实面目。

在上古时期的一些典籍中,确实有对"大鼋"的记载,描述它们体型硕大、重达数十斤,个头就有一人多高。而这些"大鼋",恐怕就是今天被称为斑鳖的生物。

只不过,当时的人们无法将斑鳖与其他龟鳖类区分开来。

年幼的斑鳖与中华鳖极为相似,而长大成年后,它们又常被误认为鲣鲚或其他大型淡水龟。

由于认知的局限性,斑鳖一直以来都被囫囵吞枣地冠以"癞头鼋"这样一个俗称。

这个词本身就带有贬低和歧视的意味,体现出人们对斑鳖的不屑和蔑视。

直到上世纪90年代,国内生物学家经过大量细致的研究观察,才终于确认斑鳖是一个独立的物种,属于鳖科斑鳖属。

这个发现无疑是对斑鳖身份的一个证明,但遗憾的是,为时已晚。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人类的无知和对自然界生物的蔑视态度,斑鳖在我国分布的地区已悄然减少,种群数量也日渐萎缩。

斑鳖这种活化石般的生物,就在不久前还曾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珠江流域等地。谁也没有想到,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这种古老物种竟会走向绝境。

斑鳖授蛋期长达50年之久,成年后发育缓慢,对环境变化适应力极差。正是这些特性,致使它们无法应对人类活动带来的巨大生存压力。

随着河流湖泊的污染和湿地的破坏,斑鳖在野外的生存环境节节败退。

上世纪70年代后,专家们就已预见到斑鳖种群的危机,呼吁采取保护行动。

一些动物园为此引进了少量斑鳖个体,希望通过人工饲养来保护这一稀有物种。不料,由于认知不足和管理疏忽,人工饲养并未取得理想效果。

直到2007年,当时的调查显示,全国仅存两只斑鳖,一雄一雌。90高龄的雌性斑鳖"湘湘"就栖身于长沙生物园,而唯一的雄性斑鳖则生活在苏州动物园。

面对严峻形势,两园开始了斑鳖"相亲"配对的努力。

2009年,湘湘下了数十枚斑鳖蛋,让饲养员们兴奋不已。然而等待多时,这些蛋却一直未能孵化。经过反复研究,专家们发现,可能是由于雄性斑鳖生殖系统受损或精子活力不佳导致的。

为了拯救这一珍稀物种,人们开始尝试人工授精的方式。可是在接下来的8年时间里,湘湘虽然一直在产蛋,但均未能成功孵化。

直到2017年,经过多次手术努力,湘湘终于产下了受精的卵,但可惜的是,它们最终还是夭折了。

更加沉重的打击是,在2019年进行第6次人工授精手术时,年已百岁高龄的湘湘不幸离世。这无疑对斑鳖保护工作是一记重挫,同时也昭示着斑鳖种群延续的希望再次渺茫。

湘湘的离世让所有人意识到,要拯救一个物种绝非易事。即便是人工授精这种先进手段,也未必就一劳永逸。

在开展生物保护工作时,人类必须树立科学严谨的态度,对相关知识有充分的了解,方能事半功倍。

此外,人工饲养毕竟是一种割裂式的保护方式,与野生环境存在着诸多差异。

长期馆内饲养下,动物可能会产生行为异常和基因衰退,这无疑会影响到其生存能力。因此,确保物种在自然生境中生存,才是最根本的保护之道。

曾几何时,斑鳖是中国多个主要淡水流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生物。它们的身影曾遍布长江中下游、珠江流域、云南红河流域等地。

在明清时期,地方志里就多有斑鳖存在的记载。比如,苏州地区当年有一处"昌善局",就饲养了十几只体型硕大的"癞头鼋"用作放生;太湖一带也有大量斑鳖栖居。

然而,就在斑鳖被发现并确认身份的同时,人类对其生存环境的破坏也达到了顶峰。随着工业化的大潮迅猛推进,许多曾经是斑鳖栖息地的淡水湖泊和河流接连遭到污染。

由于工厂排污和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湖水富营养化问题越发严重。过度富集的氮磷元素导致湖水发生了剧烈的环境变化,水质大幅下降,斑鳖原有的生存空间荡然无存。

上世纪70年代之后,当时湾太湖地区就再也无斑鳖踪迹,这个曾经数量众多的物种从此在太湖彻底消失。

长江下游其他河流也是如此,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以及湿地的大肆围垦破坏,使得斑鳖生存空间不断缩小。

斑鳖之所以会走向灭绝的边缘,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环境污染和栖息地遭到无情破坏。

斑鳖作为一种古老而保守的生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极为有限。它们更倾向于固步自封,等待自然环境逐步好转。

可是,就在斑鳖默默等待之时,人类对环境的改造速度已远超其承受极限。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使得斑鳖生存的水体接连遭到污染,栖息地不断被侵占。

以太湖流域为例,上世纪70年代之前,这里一直是斑鳖的主要分布区域之一。

然而,当时太湖富营养化严重,氮磷过剩导致水草丛生、底质变质,湖水发生剧烈变化。斑鳖们再也难以在这样的环境中觅食生存,只能默默离去。

随后,随着太湖岸边大量农田和公路的修建,太湖岸边的滩涂地和浅水区也在不断减少,斑鳖们曾经喜欢栖息的地方变得一塌糊涂。

最终,上世纪70年代末,太湖地区就再也无人发现过斑鳖的踪迹。

长江中下游其他地区的情况也不算乐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工厂被建立在沿河两岸,日夜向江河中排放着污水和废渣。

河流的水质急剧下降,为斑鳖们的生存蒙上了厚厚的阴影。

此外,湿地的破坏和围垦问题也是斑鳖种群锐减的一大诱因。湿地向来是斑鳖赖以生存的重要领地,那里有丰富的食物和水源,也是它们孕育后代的乐园。

但近些年来,随着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湿地面积不断缩小。

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由于旧珠三角地区的高强度人口集聚和工业集中,大量湿地资源被开垦为城镇和工厂,斑鳖们生存空间一步步萎缩。当年分布在这一带的斑鳖现已几近绝迹。

可以说,斑鳖目前罕见珍稀的现状,主要还是由于人类野蛮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结果。

这种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做法,注定会让更多生物走向灭绝,也会最终伤害到人类自身。

湘湘的离世虽然是一记重创,但并非斑鳖保护事业的终结。没过多久,专家们就有了新的发现:在云南红河流域、马篷山水库等地,确实存在着可疑的野生斑鳖分布线索。

这无疑为斑鳖的未来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曙光。

与此同时,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也为拯救这一物种带来了新的契机。经过多年努力,生物学家已整合出斑鳖2万多个蛋白编码基因的基因组序列。

这份基因密码对于确认疑似野生个体身份,了解斑鳖生理特征至关重要。

有了这些宝贵基因信息,专家们就可以准确判断任何可疑物种是否为斑鳖,从而避免再次发生"识别混淆"的悲剧重演。

同时,通过解码斑鳖基因组,生物学家们也有望揭开其低孕育力的生理奥秘,为日后的人工育种提供理论指导。

近些年来,基因工程的飞速发展,也为物种拯救带来了新的可能性。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或许有朝一日可以直接培育出纯正的斑鳖个体,然后野化放生,重建其野外种群。

斑鳖的挣扎历程,将人类与自然割裂对立的矛盾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人类活动导致的栖息地环境恶化,让这一本该与人类和谐共生的生物走向了绝境。

同时,由于长期对斑鳖"无知无觉",人类更是没能及时采取恰当措施加以保护。

澎湃新闻:最后的斑鳖:中国仅存两只,雌性个体第五次人工授精后死亡

北京日报客户端:这种动物地球上只剩两只公的,它们是最孤独的动物吗?

央视新闻:中国仅存一只雌性斑鳖去世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KIiWvjd_a0L1Be38tOACOpQ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