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霍金逝世,他只是去另外一个星球旅行了

3月14日,知名物理学奖史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岁。这一天,正好是爱因斯坦139岁冥诞。霍金是现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20世纪享有国际声誉的伟人之一,著有《时间简史》等书籍。他曾说过:我不害怕死亡,但是我并不急着去死。我还有很多想做的事情没有做。

斯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国牛津。21岁时,霍金患上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卢伽雷氏症),全身瘫痪,不能言语,手部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动。

1979至2009年任卢卡斯数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宇宙论和黑洞,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积定理,提出了黑洞蒸发理论和无边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统一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和普朗克创立的量子力学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他曾获得CH(英国荣誉勋爵)、CBE(大英帝国司令勋章)、FRS(英国皇家学会会员)、FRSA(英国皇家艺术协会会员)等荣誉。

1974年,可能是霍金人生中最为灿烂的一年。他在牛津大学卢瑟福-阿普顿实验室举行的第二次量子引力会议发表论文《黑洞爆炸》,震惊了整个宇宙学界。

在这篇论文里,他详述,在事件视界外的邻近区域会出现很多虚粒子对,每一对虚粒子都是由一个正能量粒子和一个负能量粒子组成,总能量为零,通常,这些虚粒子对在出现后的短暂片刻会相互湮灭,为了满足不确定性原理,但是,假若在湮灭前,负能量粒子穿越过事件视界,则它可以在黑洞内生存,而正能量粒子也可以逃逸至无穷远,因此,能量会被辐射出去,黑洞质量会逐渐减小,这就是宏观黑洞发射辐射的机制。对于宏观黑洞,辐射率与质量呈反比,由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干扰,很难观测到这种称为霍金辐射的现象。

霍金逝世后,他的子女露西、罗伯特和蒂姆发出了如下声明:

“We are deeply saddened that our beloved father passed away today. He was a great scientist and an extraordinary man whose work and legacy will live on for many years. His courage and persistence with his brilliance and humour inspired people across the world.“

“He once said, ‘It would not be much of a universe if it wasn’t home to the people you love.’ We will miss him for ever.”

“我们深爱的父亲已于今日辞世,我们为此感到极度伤心。他是一名伟大的科学家,一个卓越的人,他的成就将流芳百世。他的勇气和坚持以及他的天才与幽默鼓舞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他曾经说过: ‘如果不能为你所爱的人提供一个家,宇宙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我们将会永远怀念他。”

很多中国人了解霍金要从他的《时间简史》开始。

霍金曾三次访问中国,并做过关于“黑洞形成”、“时间为什么总是向前”、“宇宙起源”的演讲。他曾在微博里写道:“这些经历非常难忘,通过旅行使我对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和文化略有了接触。”

Hawking visited China three times and gave three lectures themed of “The formation of black holes”, “Why does time always run forwards?” and “The origin of the universe”.

“In my physical travels, I have only been able to touch the surface of your fascinating history and culture,” Hawking once wrote in a post on Chinese social media platform Weibo.

同时,霍金在微博上对中国的学生们曾这样说道:无论你励志成为一名医生、老师、科学家、音乐人、工程师或是作家—— 请勇往直前地追逐你的梦想。你们是下一代的大思想家和意见领袖;未来将因你们而生。

Whether you aim to be a doctor, teacher, scientist, musician, engineer, or a writer — be fearless in the pursuit of your aspirations. You are the next generation of big thinkers and thought leaders that will shape the future for generations to come.

世界级顶尖杂志《天文学》对他有这样的评价:“当20世纪物理学的成就被客观地承认时,史蒂芬·霍金的成就将被大书特书地载入科学史册。”

霍金的成就就像他研究的黑洞一样强力,令人倾倒。但是他却几次与“诺贝尔”失之交臂。

▲纪录片《与霍金一起了解宇宙》(视频较长,请尽量使用wifi观看,土豪随意。)

霍金客串《生活大爆炸》片段视频

关于斯蒂芬·威廉·霍金先生一生的成就,我们在此不再赘述。但是关于人工智能和未来,霍金曾提出过自己的见解。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霍金一直在关注着人工智能等新科技的发展和对人类的影响。他多次提醒人类,要尽量避免人类通过AI建造更高级的武器,进而摧毁人类。他提出,未来“人工智能可能毁掉人类”,人类需要建立有效机制,用逻辑和理性去控制未来可能出现的威胁,防止其威胁进一步上升。

霍金觉得,如果现在人们还不能看清未来,不能为未来的事情做好最坏打算,建立相对于人工智能更好地管理办法,人类最终都会败给人工智能,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In Hawking’s opinion, creator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need to employ best practice and effective management. He warned people to prepare for the worst of the future or it may only be a matter of time before AI could replace humanity.

点这里↓↓↓看更多霍金预言:

向上滑动阅览

霍金语录一:“外星人”在看着你

在2015年伦敦皇家科学学会寻找外星生命迹象的启动仪式上,霍金就说过:“在无限的茫茫宇宙中,一定存在着其它形式的生命。”

他说:“或许外星生命会正盯着我们看呢。”“不管最终地外智慧生命到底存在还是不存在,现在该是有人正式投入进来。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弄个明白。”

据介绍,这个项目将动用部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望远镜,更远地深入宇宙中去捕捉任何无线电波和激光信号。

霍金语录二:千年内人类须移民外星 否则“灭绝”

霍金在美国洛杉矶发表演讲时称,他认为,未来1000年内,基本可以确定的是地球会因某场大灾难而毁灭,如核战争或者温室效应。因此,他强调人类必须移居其它星球。美国航空航天局局长格里芬也表示,单独一颗行星上的物种,是不可能永久生存下来的。

在太阳系中,火星是除地球之外可供人类居住的最佳选择。但火星载人探测要几十年之后才能实施,探测一次往返要450天。

霍金表示:“人类灭绝是可能发生的,但却不是不可避免的,我是个乐观主义者,我相信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最终可以带人类冲出太阳系,到达宇宙中更遥远的地方。”

霍金语录三:智能机器是真正人类“终结者”

霍金多次表示,“彻底开发人工智能可能导致人类灭亡”。

按照霍金的说法,人工智能科技在初级发展阶段的确为人类生活带来便利,但是,机器将可能以不断加快的速度重新设计自己。而人类则受制于生物进化速度,无法与其竞争,最终被超越。科学界把这种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慧的转折点命名为“奇点”。

事实上,美国Space X首席执行官、大名鼎鼎的“钢铁侠”原型设计者埃隆·马斯克,微软创始人兼慈善家比尔·盖茨,也都警告过要注意人工智能的“危害”。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科学家、谷歌、IBM和微软等企业员工及与人工智能领域有关的投资者,也联名发出公开信,表达同样的忧虑。

霍金语录四:“黑洞”不存在?只有“灰洞”?

在一篇《黑洞的信息保存与气象预报》的论文中,霍金指出黑洞其实是“不存在”的,不过“灰洞的确存在”,再次震惊物理学界。

霍金1976年提出著名的“霍金辐射”理论,即黑洞在形成中质量减少的同时,还不断在以能量形式向外界发出辐射。但一旦黑洞浓缩并蒸发消失后,其中所有信息就随之消失,与量子力学认定该类物质信息永不会完全消失的理论相矛盾。这就是所谓的“黑洞悖论”。

30多年来,霍金试图以各种推测来解释这一矛盾观点。现在看来,他给了一个更具说服力的答案。霍金承认,自己最初有关黑洞边界“视界”的认识是有缺陷的,光线其实是可以穿越视界的。他称,黑洞从来都不会完全关闭自身,物质和能量在被黑洞困住一段时间以后,又会被重新释放到宇宙中。

作为继爱因斯坦之后,这个星球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霍金充当了人类的先知般的角色,而且让人感动的不仅仅在于他在学术上的卓越成就,还有长年与疾病抗争的不屈精神。

霍金曾说过:我不认为我们能够继续在地球上存在1000年,除非逃离这颗脆弱的星球。我们要仰望星辰,而不是始终盯着自己的脚。

Hawking once said in a lecture,"I don’t think we will survive another 1,000 years without escaping beyond our fragile planet. We must continue to go into space for the future of humanity."

May he rest in peace.

以上内容文章由编辑采编于网络,仅供参考,不代表领峰官方立场。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发送消息至公号后台与我们联系,非常感谢!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80315B0JA2A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