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地球面临5大毁灭危险,2029年会是世界末日吗?

在神秘的茫茫宇宙之中,地球渺小的就如同一粒尘埃。这个孕育了亿万生命的蓝色星球,被宇宙所缔造,也终将被宇宙所毁灭。

2029年,地球将会遭遇最严重的毁灭危机?

生命的诞生与毁灭。

天地初开,地球上一片荒芜,没有一丝生命迹象。这个时候的地球处于冥古宙阶段,那什么是冥古宙?这里科普一个地质年代划分的小知识。

宙是地球地质年代单位。自地球诞生以来,它的地质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显生宙。我们的地球现在所处阶段是显生宙,并将长期处于这一时期。

从宙往下还有代、纪、世、期,期是最小的地质年代单位。我们听的最多的侏罗纪、白垩纪,就隶属于显生宙、中生代阶段。

都说置之死地而后生,地球在经历了一系列轰炸洗礼后,原核生物开始出现,比如蓝藻和细菌,在时间线上,地球来到了大约5亿年。

时间的脚步继续向前,当我们来到元古代,会发现多细胞生物的化石,生命开始向复杂性、多样性演变。

寒武纪是显生宙的开始,标志着地球生物演化掀开新的篇章,大量多细胞生物突然出现,古生物学家称之“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三叶虫在寒武纪时期数量庞大,占据主导地位,这一时期也被称为“三叶虫的时代”。

然而有新生就有覆灭,宇宙孕育了生命,同时制造了毁灭生命的大灾难,比如白垩纪灭绝,一颗巨大的陨石撞击地球,导致75%的生命灭绝,也宣告恐龙统治地球的时代结束。

为了生命的延续,人类应该探寻一条自我救赎之路,因为地球面临多个毁灭风险。

第一,行星撞击。

根据科学家监测和推算,2029 年4月,可能会有一颗小行星造访地球,它的名字叫“阿波菲斯”。阿波菲斯是埃及的神话人物,是破坏、暗黑和混沌的代表,所以这颗小行星也叫毁神星。虽然它的直径仅有300多米,但是如果撞击地球,将释放出约16亿吨TNT炸药的力量。

它可能会比我们的轨道通信卫星更接近地球,然而人类并没有移民太空的能力,但是我们有比恐龙更高的智慧和能力,科学家们肯定有办法让它偏离轨道,远离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第二,伽马射线爆。

除了小行星的致命威胁之外,宇宙中的其他星系会发生大碰撞、大爆炸,从而爆发出大量强大的高能伽马射线。

伽马射线暴是宇宙中最强烈的电磁辐射,它能在短短的几秒钟内,释放出比耗尽整个太阳还多的能量。

尽管伽马射线暴非常罕见,但如果真的发生,且伽马射线暴击中地球,我们地球上的大多数生命物种会灭绝,你有躲避伽马射线暴的好办法吗?

第三,黑洞吞噬。

黑洞绝对是宇宙中恐怖又神秘的存在,比遭遇伽马射线爆发更危险。

然而银河系中流氓黑洞并不少见,据估计银河系约有一亿个黑洞。

如果黑洞沿着太阳系的轨迹运行,你会不会担心地睡不着觉?不用害怕,黑洞吞噬地球的几率仅为万亿分之一。

黑洞的能量十分巨大,一个不太大的黑洞就能毁灭整个太阳系。

水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最小的一个,体积仅为地球的十八分之一。

然而一个比水星还小的黑洞,它的质量比太阳系最大的行星木星,还要大数千倍,能够轻而易举摧毁太阳系。

如此质量的黑洞会通过强烈的引力,直接把地球撕裂,从而引发毁天灭地的大地震和火山爆发。如果它运动到地球轨道上,会直接把地球变成一个滚烫的“火球”。

第四,真空衰变。

宇宙中可能存在一种力量,可以毫无声息地毁灭我们,这种力量叫作“真空衰变”。

你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宇宙的某个地方突然出现一个气泡,这个气泡内部的物理规则与气泡外部完全不同,气泡以光速膨胀壮大,慢慢占据了整个宇宙,星系会被挤压换位,原子再也没办法结合,粒子相互作用方式被改变,我们的地球可能再也不适合人类居住。

第五,太阳的终结。

太阳给了我们能量,给了我们光明,然而它终究会燃烧殆尽。

太阳的寿命大约是100亿年,目前已经过去了约50亿年,因此太阳还有大约50亿年的寿命。

50 亿年后太阳耗尽氢元素,然后开始进行氦核聚变,最终会爆发氦闪,在一瞬之间就能摧毁地球的生态。

接着太阳外部的氢元素开始发生聚变,于是太阳外部物质发生膨胀,太阳会变成一颗红巨星,在太阳膨胀的过程中会蒸发掉地球。

你觉得世界末日会发生吗?毁灭地球的是人类自己,还是宇宙力量?

关注科普知识部,您能天天都进步!你的关注和点赞,是小可不断前进的动力。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IBWRUtjGZsW58JJGuXBhV-g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