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回顾:引力巨大的太阳不会把八大行星吸过去发生撞击,原因何在?

随着人类科技文明的发展进步,人们对许多领域的了解越来越深刻。尤其以太空领域为例,自上个世纪美苏在太空领域开启了长达几十年的太空竞争以后,人类许多有关于太空的猜想,也都慢慢变成了现实。

第一位宇航员加加林

可就在有关太空的发展过程之中,其实许多人许多人都有一些不太能够理解的地方。以牛顿曾经提出的万有引力为例,任何两个质点都存在通过其连心线方向上相互吸引的力,而这个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的质量乘积又成正比。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什么体积高达1.412×10^18立方千米、引力巨大的太阳,却不会把八大行星吸引过去,从而撞击在一起呢?有关这个问题,可以从太阳系的形成开始说起。

太阳系的形成

在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出现在世人眼中之前,人们受宗教思想的影响,一直认为地球才是宇宙的中心。毕竟对于古人而言,坚实的大地始终处于运动状态之中,这一点实在让人难以接受。而在那之后,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人类对宇宙的认知逐渐提高,日心说才终于被人们接纳。

可受到科技文明的限制,其实人类的研究始终停留在表象上面。有关于太阳系是如何形成的,最终归宿又会是什么样的,那个年代的人类,自然无法理解。

哥白尼和《天体运行论》

不仅如此,就那个时候的时代认知来看,其实人类对整个宇宙的认知也仅仅停留在太阳系之中。至于太阳系之外,是否有可能存在其他的天体,以及在天空之上,除去世界各国想象之中的“神仙”以外,是否还有其他的地外生命,人们也从来都没有思考过。

而根据现代天文科学研究我们知道,在大约46亿年前,太阳系的形成是从一个无比巨大的星际分子云引力坍缩开始。其中心部分几何收缩在一起形成了太阳,边缘位置则演化成了星云盘。

科学家们将形成太阳系以前的星际分子云称之为太阳星云,在坍缩的时候因为角动量守恒,使得星际分子云中心位置的转动速度变得越来越快。而由于中心集中了大部分的质量,也因此成为了比星际分子云外围区域更热的地区。

最终,中心位置的星云逐渐演变成高温、高密度的原始恒星;而外围区域的星际分子云则在尘埃与气体的引力相互作用下,跟别凝结成各个大小不一的行星。为此,科学家们还推测出,当时在太阳系之中,或许出现过大量原始行星。

太阳系

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行星都逐渐合并或者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摧毁。自那以后,太阳系才终于稳定了下来,并一直维持着现如今的运动状态。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我们人类居住生活的地球,以及其他另外七大行星,其实也都是那个“混乱”阶段下,幸运存活下来的天体行星。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到了近现代社会,在有关太阳的认知之中,人类也同样犯下过许多错误。以曾经的九大行星为例,科学家们就曾将冥王星夜看做是太阳的行星之一。直到2006年8月24日,冥王星才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之中,经过投票被降级成了矮行星。

被降格的冥王星

万有引力的作用效果

了解了有关于太阳系的形成以及太阳与八大行星的关系以后,有关于太阳为什么没有吸引八大行星,并且让八大行星在太阳表面毁灭的问题其实也就能得出解释。在太阳系的形成过程之中,原本就已经有无数的行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摧毁。

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可以将这个摧毁过程理解为“筛选”。当太阳对太阳系内的行星进行“筛选”以后,剩下的行星自然能够和太阳相安无事。不过这种说法虽然合理,但毕竟缺乏科学理论的支撑。因此,想要找到问题的答案,我们还可以从万有引力的作用效果中寻找答案。

事实上,牛顿当年在提出万有引力的时候,其实还提出了另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大小,与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太阳的质量大,因此能够将各种行星吸引到自己的表面。可如果行星的公转速度足够大,那么太阳自然无法将它吸收过去。

为了证明这个说法的真实性,科学家们还对各个行星的公转速度进行了调查。如果说法正确,那么在测算出来的结果就应该是距离太阳越近的行星,应该具有越大的公转速度才对。

而事实证明,地球的公转速度为29.78km/s,距离太阳最近的水星的公转速度为47.89km/s,距离太阳最远的海王星公转速度则仅仅只有5.43Km/s。这足以解释为什么太阳没有将八大行星吸收,甚至哪怕是距离最近的水星也没有吸收。

更重要的是,在不同的轨道上以不同的公转速度运动,其实也刚好就是维持稳定的前提条件。当我们将这一研究发现代入到曾经太阳系中拥有数百颗行星之中就会发现,或许不知在何时,一些没有正确按照合适的轨道运行的行星,便早因此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事实上,有关于这一点,即便是在地球实验室之中,也同样可以找到对应的答案。当我们将某一个磁铁放在实验桌上,另一个磁铁则以某一速度恒定不变的围绕中心位置的磁铁运动时就会发现,即便两者之间一直处于吸引的状态之中,但始终没有相互接近的趋势。

动态平衡

对于上述的表象,我们还可以用另外一个词来进行解释——动态平衡。动态平衡的意思是说,在某一个系统之中,物体都会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情况下,保持宏观上面的平衡。

了解太阳系真实运动状态的人都知道,其实不仅是地球在围绕太阳做运动,太阳也在围绕着宇宙深处的某一引力源做着运动。在这样的情况下,地球跟随太阳系运动的同时,其实也恰好就是和太阳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之中。

如果对此不太能够理解,那么银河年的定义解释就更加简单明了。科学家们表示,太阳系在轨道上围绕着银河系中心公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其实也就是一银河年。在这个公转过程之中,太阳围绕银河中心运动,地球则在太阳本身运动的同时,始终围绕着太阳运动。

当然,关于万有引力的作用状态,其实绝大多数人还有另外一个疑问。地球的公转轨道并非是一个正圆形,而是一个椭圆形。也正因如此,所以才会有近日点以及远日点的说法。那么当两者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的时候,为什么地球依旧没有受到相应的影响呢?

有关于这个问题,牛顿曾经在1665年-1666年之间尝试用离心力定律以及开普勒第三定律进行证明。可无论如何,牛顿也仅仅只是得出了在圆形轨道上与引力平方呈反比,而无法在椭圆轨道上证明这一点。

一直到最后,牛顿才终于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以及从离心力定律上演化出来的向心力定律和数学之中的“极限”概念,最终解决了这个世纪性难题。

现代天文学的发展

虽然牛顿利用万有引力解决了相关的问题,并且很好地解释了地球上物体所承受的重力,海洋的潮汐现象以及行星与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但有一点牛顿却无法解释,那就是太阳和地球这两个物体之间,为什么会存在引力。

换句话来说,我们在研究太阳的引力很大,有可能将太阳系的行星吸引到自己表面的问题时,其实也应该思考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如果换成另外一种设定,即太阳与地球之间虽然会存在引力,但引力并不会对两者的存在造成影响,是否可行?

关于这一点,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之中就能够找到答案。广义相对论认为:一个有质量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时空发生弯曲。注意,这里有质量的物体并不仅仅局限于天体,而是任何一个有质量的物体,都可以做到这一点,只不过影响的力度和范围不同。

在这样的情况下,弯曲的时空之中,所有的物体都会沿着“短程线”运动,并表现出向一块靠拢的趋势。然而对于人类而言,由于只能看到向一块靠拢的趋势,无法看到时空弯曲的状态。因此,我们就认为两者之中存在一种万有引力。可实际上,这并非是一种真正的力,而是时空弯曲的一种表现。

经过广义相对论的解释,人们进一步理解了为什么万有引力会表现出相互吸引的特性。也正因如此,太阳与太阳系中的其他行星,才会出现“相互吸引”的表现。而在两者达到了平衡状态以后,这才有了现如今最稳定的太阳系。

宇宙的奇妙

当然,除去太阳与太阳系行星之间的稳定状态关系之外,其实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等待着人们去解决。以人类现如今的科技文明发展的高度,想要解决这类问题,依旧还有着不小的难度。

不过对此我们完全不用担心,要知道先进的太空观测仪器出现以前,科学家们提出的相关理论,大都是推理出来的,并没有任何的证据支撑。可即便如此,其中绝大部分理论也已经被证明了科学性以及正确性。

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现代先进天文仪器的帮助下,人类科学家一定能够对许多太空现象给出更加严谨的结论。通过对这些结论的认识,人们对太空的了解也自然会更加深刻,这本就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

更重要的是,人类的目光大可不必局限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中。要知道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人类就已经能够发射抵达太阳系最边缘行星的太空探测器的能力。到了现在,在抵达速度上面更是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或许在不久的未来,冲出太阳系才是我们人类在太空领域上的新的研究方向。

旅行者一号

到了那个时候,除去对太阳系的研究之外,我们还可以对

系外天体

展开研究。而太阳系之外的广阔宇宙,也会真实地出现在未来人类的视野之中。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7oAixc8RE7edGABddLnwqPA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