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热热热!今夏还会更热吗?

2024年1月12日,世界气象组织正式宣布,2023年成为地球有记录以来(即12.5万年以来)最热的一年。这打破了最暖纪录,也超出了许多气候科学家的预期。然而,升温还在继续。

6月5日,欧盟气候监测机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发布报告称,全球刚刚经历了有记录以来的最热5月,全球单月平均气温已连续12个月刷新同期最高值。

“如果不出意外,今年全年的气温有可能打破2023年纪录,成为有记录以来全球最暖的一年。”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魏科告诉《中国报道》记者,近年来,全球各地频繁出现极端高温天气,并且温度越来越高,这与人类正处于史无前例的全球变暖历程中有关。

高温成全球“新常态”

△ 当地时间2024年6月11日,印度阿杰梅尔出现高温天气,一名男子冲凉降温。图/视觉中国

极端高温天气几乎影响了北半球所有国家和地区。在东南亚,多国因遭遇极端高温受到广泛关注。

5月,缅甸中部、南部地区数十个城镇气象站监测到的气温,均突破有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最高气温一度突破48℃。自4月起至5月底,缅甸已有超过50人因为高温天气引发健康问题而导致死亡。

历时44天,分阶段式投票的印度大选于当地时间6月1日进入尾声。然而,伴随着印度选民排队投票的是“极其炎热”的高温天气。据悉,该国德里地区两座气温监测站在5月29日分别记录到49℃和49.1℃高温。据央视新闻消息,当地时间6月1日,印度奥里萨邦、比哈尔邦、拉贾斯坦邦和北方邦等地至少有85人死于可能与炎热有关的疾病。

在泰国,持续的高温和干旱导致榴莲产量显著下降,泰国东部的榴莲种植园需要额外大量买水进行浇灌。4月至5月,菲律宾、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等国先后关闭学校,通知学生居家学习,以减轻热浪影响。

△ 2024年6月15日,河南郑州市巩义市河洛镇金口村,干裂的土地。图/界面新闻

6月9日18时,我国发布本年度首个高温橙色预警。而在2023年和2022年,首个高温橙色预警的发布时间分别为6月22日和6月17日。近期,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山东西部、新疆吐鲁番等地成为高温中心,部分地区气温达40℃以上。截至目前,本轮北方高温天气仍未彻底结束。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郑志海向媒体表示,展望今年夏天,我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高温日数偏多。华北、华东北部和南部、华中南部、华南、新疆等地可能出现阶段性高温热浪,部分地区可能出现极端高温。

“在不同地区,高温天气大都与高压系统的影响密切相关。”魏科告诉《中国报道》记者,当强大的高压系统滞留在某个地区时,会形成持续性晴好天气,使得当地高温持续发展。常见的高压系统为副热带高压和中纬度西风带上的阻塞高压。

以印度此轮高温为例,魏科表示,7月和8月并非印度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反而是季风到来前,尤其是从5月到6月初,此时太阳直射点已经移至印度大陆,高空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导致降水稀少,空气干燥,从而使印度大部分地区气温达到35℃至45℃。结合气候背景来看,近段时间理应是印度最热的时期,但今年的“热”似乎脱离了常态。

“每一次的极端高温天气虽然有特定的天气条件,但全球各个地区极端高温天气频繁出现,并且越来越强,这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体现。”魏科说。

“全球变暖使得之前比较罕见的极端高温天气变得越来越常见,全球已经普遍进入到高温40℃以上的‘新常态’里。”魏科表示,随着全球变暖继续加速,中纬度地区夏季出现长达一周甚至更长时间40℃以上的极端高温天气也将成为常态。

拉尼娜现象的“冷却”效应具有滞后性

全球单月平均气温连续12个月刷新同期最高值,背后原因备受关注。

魏科表示,这一方面是由于全球气候在变暖;另一方面是受到了去年开始的厄尔尼诺现象延续的影响。两者相互叠加,对全球温度起到“火上浇油”的效果。

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全球气候已经被研究证实。其是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偏高的一种现象,平均每2—7年发生一次,通常持续9—12个月。研究显示,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区每升高1℃,将会使全球年平均温度上升0.12℃。

拉尼娜现象则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一般会给全球温度带来“冷却”效应。

6月5日,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在召开的6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结果显示,2023年5月开始的厄尔尼诺事件于2023年12月达到峰值,是一次中等强度事件。今年以来,厄尔尼诺事件处于持续衰减阶段,并已于5月结束,预计夏季后期可能进入拉尼娜状态。

对于拉尼娜现象发生的概率,世界气象组织下属的全球长期预报中心曾做过预测,2024年6—8月,出现中性条件或过渡到拉尼娜现象的几率均等(50%);7—9月,拉尼娜条件的出现几率将增至60%;8—11月,增至70%。

本次厄尔尼诺现象结束之后,气象学家仍推测今年可能会打破2023年的最热年份纪录,这是否与拉尼娜现象的“冷却”效应相矛盾?

对此,魏科向《中国报道》记者分析,拉尼娜现象的“冷却”效应具有滞后性,即便拉尼娜现象在今年年底发生并且阶段性地抑制了全球温度,主要影响的是今年冬季和明年,这意味着2025年夏天温度可能会有所回落,但也取决于拉尼娜现象能否发展起来,以及发展起来之后的强度大小。今年夏季的高温天气几乎已经成为定局。

魏科同时指出,根据以往观察,发生厄尔尼诺现象的当年,全球温度往往会在次年阶段性更高。本轮开始于2023年5月的厄尔尼诺现象,使2024年创下有史以来最热纪录的可能性很大。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做过的一些模型预测也显示,概率至少在50%以上。

“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的到来都会对全球气候造成影响,导致风调雨顺的概率减少。拉尼娜现象不会改变全球气候升温带来极端天气频繁的情况。”魏科说。

全球气候变暖不只影响未来

△ 近日,福建武平降下特大暴雨,经福建省气象局评估,本轮强降水过程暴雨范围、最大日降水量、最大过程降水量、综合强度均已达极端事件强度。

气象学家普遍认为,全球变暖是高温热浪事件频发在气候上的大背景,如果不加控制地排放温室气体,全球变暖幅度将会更大,目前所经历的高温天气只是未来的常态。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称,最近50年全球变暖正以过去2000年以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气候系统不稳定加剧。根据联合国防灾减灾署发布的《灾害造成的人类损失2000—2019》报告,过去20年间,全球极端高温事件发生数量同比增加了232%。

世界气象组织3月19日发布的《2023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将2023年确定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同时,2023年,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这三种主要温室气体的浓度继续以创纪录的水平攀升,其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水平比工业化前水平高50%。“这一增幅在人类过去数百万年历史中绝无仅有,这使我们处于史无前例的全球变暖历程中。”魏科说。

“很多人将全球变暖视作影响未来的事情,事实上情况已十分紧迫。”魏科说,早在2020年,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就呼吁各个国家进入“气候紧急状态”,如果从这一年开始算,我们现在已经进入到了气候危机时代,2020年即为气候危机纪元的元年,今年已经到了第5年。

危机体现在很多方面。魏科表示,目前全球变暖所带来的不仅仅是高温、极端降水、干旱等事件的增加,冰盖、海冰和冰川的减少,海平面上升和海洋变暖加速等,也都与全球变暖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在6月5日世界环境日当天,古特雷斯在位于纽约曼哈顿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发表特别讲话。他称,在气候问题上人类不仅身处险境,而且即是危险本身,但也手握化解这场危机的钥匙。古特雷斯动员世界行动起来,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采取切实行动,兑现1.5℃温控目标承诺,并强调“当下就是直面事实的紧要关头”。

“化危为机”的全球协作并非一蹴而就,提高极端气候事件的可预测性将会造福人类。魏科告诉《中国报道》记者,极端气候事件的种类不同,可预测的难度也表现出差异。

魏科指出,极端高温和极端干旱的影响范围一般比较大、持续时间较长,能够通过天气预报做好应对准备。但一些小范围的极端天气预报难度较大,有的预警时间只有十几分钟,甚至有些极端天气事件发生之后我们才知道,这时候影响已经形成了。就像一盆水烧开了,很难预测到第一个气泡是在哪里冒出来的。

结合自身研究,魏科表示,得益于雷达、高性能卫星云图监测技术以及高性能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参与,目前的预测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提高。对于小范围的极端天气事件,除了提高监测能力,还应重视基础设施的改善。比如,对于极端高温天气,建设并开放有制冷设备的公共活动空间;提升建筑物质量以应对大风、冰雹天气可能造成的意外人身伤害;增强防水、排水设施建设,防止洪涝侵袭城市低洼地带,等等。

撰文:《中国报道》记者 陈珂

责编:张利娟

编审:赵珺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pKXXFFMCYjezatB9ABhR7cA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