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德国禁止快手

“必记本“注:本文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秦四清(1964年2月-),专业研究领域为工程地质、岩土工程,兼任国际工程地质学会会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施工学术委员会基坑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灾害委员会滑坡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委;《岩土工程界》编委;《地质科学》编委;《工程地质学报》编委。本文首发“科学网博客”,特此分享。

在国内学界,我们常常注意到凭“顶刊论文”拿到学术帽子的青年才俊,凭“高被引论文”突然崛起的学术新星,凭所谓“重大突破”而冒泡的科研牛人,这隐隐约约都在向我们传递着一个信号:“快点!快点!走在前面才能获得成功。”

然而,细究这些大多为“短平快”的成果,或为克隆跟风,或为捡漏补遗,或经不起推敲,或经不住验证,最终沦为鸡肋实属必然。

众所周知,慢工出细活,欲速则不达。慢之力,在于目标如一,在于锲而不舍,在于精益求精,因为慢才有助于更用心,慢才有助于更精细,慢才有助于更悟道,这样最终产出的作品也才能更精致和更完美。例如,庖丁细心专研解牛十九载,到最后才能目无全牛,以至于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因此,慢工细活,才是做出伟业的捷径。

细说起来,下慢功夫对科研突破的益处有以下两点:

1、慢功夫能实现厚积转向薄发

武术电影明星李小龙曾说:“我不怕会一千招的人,只怕将一招练一千遍的。”这与俗语“一招鲜吃遍天”所表达的意思雷同。学者要做出伟业,得有自己的独门绝技——一招鲜,但要练出这样的绝技,须下功夫掌握多学科基础知识,还要融会贯通这些知识,以达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程度。这样,学者遇到科学难题时才可能左右逢源,也才可能产生非凡一念,进而诞生新科学理论,也就是有了自己的一招鲜。

2慢功夫能促成量变引起质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学者长期深耕于某科学难题,一旦通过灵光闪现找到了真正突破口——质变,则经深度探索往往能像滚雪球一样扩大战果,最终会彻底攻克该难题。然而,要找到此突破口,需要长期的科研积累,需要长期的深度思考,需要丰富的想象力,需要深邃的洞察力,需要多次的实践,还需要坚忍不拔的毅力;这样,似乎每天的进步微不足道,但久而久之就提供了适合灵感诞生的肥沃土壤,终有一天其会喷薄而出。

今天一早,我看了一篇文章《德国的笨教授》,文中提及:“德国学者每年一般只发表1篇。当然,超过1篇的情况也有,但并不是很多。”文章作者问过一个德国教授:“你们每年才发表1篇论文,岂不是太少了?我们有些中国学者每年能发表3~5篇,甚至10多篇呢。”该德国教授反问:“每年发表1篇还嫌少?如果坚持下来,30年的时间就有了30篇论文,还少吗?”

大部分德国教授走的是慢工出细活的治学路子,觉得成果相当靠谱了才发表论文;因此,其发表的论文数量虽不多,但质量高。正是因为坚守此路子,德国学者才屡获诺奖: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9年,德国共有100多人获得诺贝尔奖;如果把移民美国、加拿大的德裔算上,获奖人数已超200人。

诸多人士热议“钱学森之问”( “必记本”注:即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科技创新人才? )已多年,但仍未给出令人信服的解答。其实,解答没那么难,转脸往德国看看或许就有了:除了自由独立的科研环境之外,学者的严谨治学态度是关键。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C66Yb38BCyYjZqeaW_6_f1Q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