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温度比超新星高10万亿亿倍!大爆炸为何没有一口气生成所有元素?

我们的宇宙是一个充满浪漫的世界,其中闪烁的恒星如同巨大的“元素工厂”。它们在生成新元素的同时持续发光发热,而当它们生命终结时,会将所创造的各种元素撒向宇宙各个角落。这些元素通过复杂而精妙的排列和组合构成了宇宙万物,包括我们人类在内。

恒星形成元素的过程大致如下:较轻的元素是由恒星内部不断进行的核聚变反应生成的。每一轮核聚变都会产生更重的元素,而要启动下一轮核聚变则需要更高的温度。如果恒星质量足够大,核聚变反应将持续到铁元素的生成。

随后,大质量的恒星会发生壮观的超新星爆发,释放出高达1000亿K的温度。在这个过程中,较轻元素的原子核通过中子俘获生成大量重元素,从而使宇宙中的所有自然元素都得以生成。

了解了恒星形成元素的过程后,我们似乎发现了一个规律,即元素的形成与温度的高低密切相关。换句话说,要生成更重的元素就需要更高的温度。根据现代宇宙学的主流理论——“大爆炸”理论,宇宙诞生时的温度高达10^32K,比超新星爆发时的温度高出10万亿亿倍。

但是,为什么大爆炸没有一口气生成所有元素呢?要理解这个问题,只需简单回顾大爆炸的过程即可。

因为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所以必须等到这些粒子全部出现后才能形成原子。根据理论推算,大爆炸后的10^-35秒生成了电子,而直到大爆炸后的10^-12秒,中子和质子才开始出现。此时,温度已从10^32K降至10^15K。

尽管构成原子所需的所有粒子都已经出现,但由于此时的温度过高,它们无法形成原子。温度实际上反映了微观粒子运动的激烈程度。在10^15K的高温下,即使是宇宙中最强大的力——强相互作用力也无法约束高速运动的质子和中子。

大爆炸后,温度迅速下降。10秒后,宇宙的温度已降至约30亿K,强相互作用力开始发挥作用,预期的核聚变反应开始发生。然而,此时的温度和密度已经不再支持生成重元素,因此在这个时间段内的核聚变反应只能生成一些简单的原子核。

这段“美好时光”并未持续太久。大约35分钟后,宇宙的温度降至约3亿K。在这段时间内,通过核聚变反应生成了宇宙质量的25%氦、0.01%氘以及10^-10%锂。随后,所有的核聚变反应都停止了,直到很久以后第一颗恒星诞生时才重新点燃。

或许有人会问,在大爆炸过程中为什么没有像超新星那样通过中子俘获生成重元素呢?这是因为中子俘获只会发生在足够大的原子核中。然而,根据前面的介绍,大爆炸初期无法生成这样大的原子核。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uiUTK1DvcNpn0VMAR4BO5_Q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