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愿意看到存放的米里长出虫子,但事实是,存放时间久的米基本上都会长出虫子。
即使我们在存放米之前已经确认米里没有虫子的踪迹,并且妥善保存米,确保米不会接触外界虫子,这种情况依然存在,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些虫子仿佛“凭空”出现了一样。
为什么米长时间放置就会莫名其妙地长出虫子呢?要搞清楚这一问题,首先需要知道这些虫子是什么。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些从米里莫名其妙地出现的虫子是一种深色小甲虫,口器与大象的鼻子相似,这种虫子被称为“米象”。
在生物分类学中,米象属于昆虫纲、鞘翅目、象甲科。其成虫和幼虫主要以谷物为食,包括米、玉米、高粱、麦类、大豆、绿豆等。
米象的寿命约为5个月,一生可分为虫卵、幼虫、成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其中成虫阶段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在这个阶段,繁衍后代是它们的主要任务。
不同于其他昆虫,米象不会一次产卵很多。雌性米象成虫在交配后,利用强有力的下颚在谷粒上钻孔产卵,通常一粒米只会产下一枚虫卵。产卵后,雌性米象成虫会分泌一种凝胶状物质封住钻孔。米象的产卵效率很低,每天只能产4至5枚卵,但数量可观,一生可产300至500枚卵。
环境温度对米象虫卵的孵化速度有很大影响。在理想条件下,虫卵只需3天就可孵化成幼虫,但温度偏低时,需要6至9天。孵化后的幼虫以谷物为食迅速成长。
幼虫在19至34天内进入成蛹阶段,该阶段较短,只有3至6天。成蛹后,成虫从谷粒中钻出,继续繁殖后代。
米象的虫卵非常小,长度仅为0.7毫米,宽度更小,约为0.3毫米。由于虫卵颜色与米粒接近,且深藏其中,肉眼几乎无法发现。
除了虫卵,幼虫也很难被观察到,它们整体呈乳白色,蛹的颜色与之相近,因此很难被发现。只有成虫的颜色与米粒格格不入,因此相对容易发现。
综上所述,米长时间放置后长出虫子并非“凭空”出现,实际上是因为米里潜伏的米象。米象的耐寒能力较差,在环境温度低于5摄氏度时无法存活。因此,将米存放在低于5摄氏度的环境中是对付米象的简单有效方法。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