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推介:Environment & Health | 24年第七期

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和美国化学会合作出版的高起点新刊Environment & Health(《环境与健康》)2024年第七期于7月19日正式上线,本期包含1篇Review文章,1篇Spotlight文章和6篇Research文章,主题涵盖多个领域,欢迎大家阅读!

Environment & Health(《环境与健康》)致力于揭示环境暴露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探索潜在的公共卫生影响,为可持续发展和建立更健康的世界构建一个高水平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期刊聚焦不断变化的有害环境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重点报道具有重要意义的高水平原创研究,以及与环境和健康政策相关的创新理念。期刊将发表Research Article、 Review、Policy Analysis、Perspective和Viewpoint等多种类型文章。所收稿件将经过严格、快速的同行评审。

SPOTLIGHT

Development of “Threshold Microplastics Concentration” Concept and Framework in Drinking Water

饮用水中“微塑料浓度阈值(TMC)”概念和框架的建立

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由于对其健康危害认知有限,目前难以制定基于健康风险的水体中微塑料监管措施。Chowdhury等人在本文中提出了“微塑料浓度阈值(TMC)”的概念和框架,旨在此框架的基础上建立基于微塑料理化性质、与污染相互作用以及暴露风险的评估体系,为水体中微塑料的管控和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Fengbang Wang (王丰邦), Maoyong Song (宋茂勇)*

REVIEW

Advancing Toxicity Predictions: A Review on in Vitro to in Vivo Extrapolation in Next-Generation Risk Assessment

推进毒性预测:下一代风险评估中的体外-体内外推研究

大连理工大学李雪花教授团队全面梳理了过去5年发表的基于生理毒代动力学模型和机器学习模型的体外-体内外推(IVIVE)研究,总结了IVIVE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了当前研究的不足,最后从“扩大IVIVE的应用范围”和“在IVIVE中结合新方法新技术”两个角度对IVIVE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Peiling Han (韩佩凌), Xuehua Li (李雪花) *, Jingyuan Yang (杨静媛), Yuxuan Zhang (张煜轩), Jingwen Chen (陈景文)

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学院;工业生态与环境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大连市化学品风险防控及污染防治技术重点实验室

ARTICLE

Insights into Triclosan-Induced Endocrine Disruption: Evidence from the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and Zebrafish Models

三氯生诱导内分泌紊乱:来自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检查调查以及斑马鱼模型的证据

本研究利用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检查调查(NHANES)数据库分析TCS与性激素的相关关系,并且利用斑马鱼模型进一步探讨TCS在环境相关浓度暴露水平引起内分泌干扰效应的潜在毒性机制,这对于评估TCS的健康风险以及生态风险至关重要,也为TCS等新环境污染物引起内分泌干扰效应的潜在机制提供见解。

Zhiming Li (李智明),Hongyi Xian (冼鸿仪),Xiaohu Ren (任晓虎),Rongyi Ye (叶嵘义),Yizhou Zhong (钟怡洲),Yuji Huang (黄煜基),Boxuan Liang (梁博萱),Yanhong Deng (邓艳红),Mingzhu Dai (戴明珠),Jie Guo (郭杰),Shuqin Tang (汤书琴),Jialiang Pan (潘加亮),Yu Feng (冯毓),Ruobing Bai (白若冰),Xueping Chen (陈雪平),Sahoko Ichihara (市原 佐保子),Gaku Ichihara (市原 学),Da Chen (陈达),Xingfen Yang (杨杏芬),Zhenlie Huang (黄振烈)*

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杭州环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学院;水中银(国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日本自治医科大学环境与预防医学系;日本东京理科大学职业和环境卫生系

ARTICLE

Advancing Evaluation of Microplastics Thresholds to Inform Water Treatment Needs and Risks

推进微塑料阈值评估为水处理需求和风险提供信息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的Monica B. Emelko教授团队开发了一个“微塑料阈值浓度”(TMC)框架,以评估水中微塑料浓度是否可能导致微塑料上/微塑料中的污染物摄入达到人类健康关注的水平,并确定管理相关健康风险的治理目标。超过TMC并不表示存在直接的健康风险;它提示需要进行详细的风险评估或进一步的处理评估,以确保达到颗粒去除的目标。因此,TMC概念和框架提供了一个可更新的、基于科学的筛查工具,来确定是否需要对饮用水生产供应中的微塑料进行详细的风险评估或处理改进。

Omar S. Chowdhury, Philip J. Schmidt, William B. Anderson, and Monica B. Emelko*

Department of 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Waterloo, Canada

ARTICLE

Serum Microcystin-LR Levels Linked with Risk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A Matched Case-Control Study in China

血清微囊藻毒素-LR(MC-LR)水平与炎症性肠病(IBD)发生风险的关联:一项来自中国的配对病例对照研究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团队研究首次提供了血清微囊藻毒素-LR(MC-LR)暴露水平与炎症性肠病(IBD)发生风险的关键流行病学证据。该研究通过动物实验表明,MC-LR可能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引起IBD。

Xuejie Chen(陈学杰)†, Wenya Liu(刘文亚)†, Yangjie Liao(廖洋洁), Xin Xiang(项鑫), Yue Yang(杨越), Li Tian(田力), Xiang Gao(高翔), Qian Cao(曹倩), Hong Guo(郭红), Kang Chao(晁康), Fengmei Song(宋凤梅), Rongbei Liu(刘蓉蓓), Ying Li(李莹), Shuyu Ye(叶舒雨), Jiangang Wang(王建刚), Fei Yang(杨飞)*, Xiaoyan Wang(王晓艳)*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消化内科; 南华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消化内科;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消化内科; 重庆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健康管理中心

ARTICLE

Predicting the Time-Dependent Toxicities of Binary Mixtures of Five Antibiotics to Vibrio qinghaiensis sp.-Q67 Based on the QSAR Model

基于QSAR模型预测五种抗生素混合物对青海弧菌-Q67的时间依赖毒性

该研究建立了10个QSAR模型,模型可以有效预测具有时间依赖特征的二元抗生素混合物毒性,且模型的预测能力优于浓度加和(CA)、独立作用(IA)模型。

Xu Xiachangli (许夏昌黎), Liu Yongan (刘勇安), Mo Lingyun (莫凌云)*, Li Xuehua (李雪花), Dai Junfeng (代俊峰), Qin Litang (覃礼堂)*

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西环境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广西岩溶地区水污染控制与用水安全保障协同创新中心;大连理工大学工业生态与环境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ARTICLE

Predicting Chemical Immunotoxicity through Data-Driven QSAR Modeling of 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 Agonism and Related Toxicity Mechanisms

通过芳烃受体激动作用建立数据驱动的定量构效关系模型预测化学免疫毒性及其相关毒性机制

美国杜兰大学医学院朱浩教授团队利用数据驱动技术建立QSAR化学免疫毒性模型。结果表明,使用有限的免疫毒性机制数据作为起始探针进行大数据搜索,得到的海量毒理数据可作为训练免疫毒性预测模型的有效训练集。

Nada J. Daood, Daniel P. Russo, Elena Chung, Xuebin Qin (秦学斌), Hao Zhu (朱浩)*

美国杜兰大学医学院,美国罗文大学化学与生物化学系

ARTICLE

Oxidation Mechanism and Toxicity Evolution of Linalool, a Typical Indoor Volatile Chemical Product

室内挥发性化学品芳樟醇的大气化机制和毒性演变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郭松研究员团队报道了一项关于室内挥发性化学品芳樟醇的大气化学转化机制和毒性演变研究。结果表明芳樟醇可通过过氧基自由基(RO₂·)和烷氧自由基(RO·)协同的自氧化反应产生低挥发性的SOA前体和毒性更强的氧化产物。该研究突出了室内大气化学与健康问题之间的复杂联系,特别是在使用芳樟醇或其他挥发性化学品进行室内清洁时所产生的二次污染方面。

Zihao Fu (付自豪), Song Guo (郭松)*, Ying Yu (俞颖), Hong-Bin Xie (谢宏彬)*, Shiyu Li (李诗雨), Daqi Lv (吕大器), Putian Zhou (周普天), Kai Song (宋锴), Zheng Chen (陈政), Rui Tan (谭瑞), Kun Hu (胡崑), Ruizhe Shen (沈睿哲), Maosheng Yao (要茂盛), Min Hu (胡敏)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学院;赫尔辛基大学大气与地球系统研究所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2kgq5Z7vW3D5EJ7rBWAHojA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