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城市的物联网化,从监控摄像头开始

监控这个玩意儿,放在90年代都是高大上的东西,我们对于监控的认识都是从好莱坞电影里来的。

后来,监控的成本逐渐下降,能大范围铺设后,它的使用场景也大大增强了。

在城市监控中,摄像头的服务场景要更加宽泛,比如违章停车、流量监控、交通违法、罪犯抓捕等等。而在物联网时代,摄像头的作用会被进一步放大,成为智能城市的一部分。

交通监控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交通信息统计系统,和电子警察处罚系统。

它的主要作用有两个:

摄像头会24小时监控,将图像上传,存储在服务器上,如果出现违法行为、交通事故,可以随时调出来查看取证。

监控图像可以实时传回到指挥中心,可以让工作人员掌握诸如车流量、信号灯允许状况等信息,可以时刻增派交通疏导员或警力。

第一点类似录像回放,第二点类似于直播。

为了实现交通监控这两项功能,摄像头需要满足一些条件:

摄像头必须有较高的分辨率,有较高的感光度,这样一来就可以清晰地拍到车子拍照,在夜间也能工作。

摄像头必须有很好的稳定性,长期经历风吹雨打,暴晒和苦寒,依然能正常工作,保证图像质量,减少维修几率。另外,长时间工作,还必须能有效应对机身发热问题,不会自动关机。

摄像头要足够敏感,可以快速抓拍到高速行驶的车辆,也就说对焦要快很准。

除了高清、联网等硬件上的需求外,交通摄像头也再向智能化和物联网化发展。

当然,交通系统的完善经历了一个长期演变的过程,最早的信号灯可以追溯到1868年。当时在伦敦出现了第一个烧煤气的信号灯。

而且那东西非常不稳定,工作了23天就发生了爆炸,并且当场把一名警员炸死了。好在这个事件没有影响信号灯的发展,毕竟信号灯的作用太明显了。在它出现之前,所用的繁忙道路都是由人工来指挥的,非常耗费人力。

虽然当时的车流量不大,但一旦繁忙起来,还是容易出现堵塞的现象。在之后的100年间,人们不断对它进行升级,直到车流量的激增,让人们意识到仅仅一个信号灯已经不能满足道路交通需求了。

但是监控摄像头第一次亮相并不是在马路上,而是在英国剑桥大学的一个咖啡馆里,这个时间点是1991年,所以你可以看出监控摄像头的历史之短。

我国的交通监控的起步时间更晚,在1998年前后,使用的主要是数码相机+地感线圈的组合。

那个年代的数码相机,你懂的,稳定性较差,而且不能实现抓拍,加上数码相机更新换代太快,1年前的产品,1年后可能就过时了。

再说地感线圈,你有时会在红路灯路口发现很多像疤痕一样的东西在地面,它其实就是感应线圈在车道上的环形切割线槽。

车辆通过时,感应线圈会发射信号给相应设备,从准确度上来说它还比较靠谱,但是施工的难度较大,成本也比较贵,当遇到修路、重铺的时候,还要重新填埋整理,维护成本很高。

进入2000年以后,中国逐渐配备上了标清摄像机+数码相机

这个时间段,摄影机加入,分辨率提升了一个档次,也可以长时间拍摄了。视频提供的信息可以更精准,比如通过视频可以看出车辆是否闯了红灯,是否有违章停车的行为。

但是数码相机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只能抓拍,有的时候会有延时,导致判断出现问题,同时还有稳定性和维修成本的问题。

2006年前后,工业级的标清摄像机取代了民用数码相机,相机的性能更好,更新的时间更长,相应的保修方案也更完善。

当时的分辨率大约在768×576,可以满足基本的车流量管控,但是没办法看清车牌,对于肇事逃逸车辆、套牌车辆等无能为力。

到了2008年,高清CMOS摄像机登场,但是它的成像调节依然不理想,对于光线的变化不敏感,帧率也很低,大概只有2-3帧每秒。

2010年到2015年,高清CCD摄像机得以普及,它有更好的参数,还配备了视频分析算法,而后又出现了智能摄像头,让计算机视觉、大数据、物联网有了发力的基础。

结合物联网技术,能自动收集不同路段的路况,提前做出拥堵预警和路线规划,能给司机提供很多便利,加快出行效率。

配合安置在道路、车辆、停车场等地的传感器,结合GPS,可以建立一个数字地图,将事故多发路段标注出来,便于交管部门进行快速响应,降低各种极端天气条件造成的损失。

而有了计算机视觉技术的配合,可以自动对视频进行分析处理,对监控场景中的变化进行预处理,大大降低人为的干预。

目前,我国智能摄像机监控可以实现很多功能:交通堵塞、车辆逆行、超速、道路烟雾和火灾等事件的自动监控,还能对车流量、车速、车型、突发事件紧急程度进行判断,为后方提供数据支持。

很多摄像机还配备了4G通信技术,可以将视频通过4G网络传输至后台服务器,这样就有效降低了有线通信网络的部署成本和施工难度。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80331G08OY9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