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张衡地动仪被移出教科书?专家称原理错误,房梁上吊块肉都比它强

回想起那些熟悉的文字:“科学家张衡制造了一种仪器,能测定地震方向,叫做地动仪。这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这些话语曾经让我们为之自豪,但如今,它们却成了历史的回忆。

2017年秋天,当新版的统编本初中历史教科书投入使用,人们惊讶地发现,张衡和他的地动仪竟然被删除了。这一改动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议,人们纷纷猜测背后的原因。

更令人震惊的是,有中科院院士直言不讳地表示:“房梁上吊块肉都比它强!”这样的话语无疑给这场争议火上浇油。难道我们曾经引以为傲的地动仪,真的只是一个无用的摆设吗?

地动仪的辉煌与失落

在东汉年间(25年-220年),中华大地频繁遭受地震的侵袭。仅在公元92年至公元125年的短短33年里,就记录了惊人的26次大地震!每次震动,无数房屋崩塌,人民流离失所,更伴随着瘟疫的肆虐,生灵涂炭。

在这危难之际,一位名叫张衡的科学家挺身而出。他自幼便对星空充满好奇,被世人称为“数星星的孩子”。为了实时掌握地震动态,减少灾难带来的损失,张衡潜心研究多年,终于在132年(阳嘉元年)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候风地动仪。

这台神秘的地动仪内部竖立着一根铜柱,与外围8个方向的龙形装饰巧妙相连。每条龙的嘴里都含有一枚铜珠,对应着不同的地理方位。一旦发生地震,铜柱会感应到震动并倾斜,触发相应的杠杆机制,使得龙嘴中的铜珠落入下方蟾蜍的口中,从而精准指示出地震发生的方向。

公元138年2月28日,地动仪西偏北方向的一条龙突然吐出铜珠。张衡立刻向汉顺帝报告,预测陇西方向将有地震。尽管当时都城洛阳距离陇西约700公里,人们并无震感,许多官员对此表示怀疑。但是仅仅两天后,陇西的地震消息传来,满朝文武无不对张衡的才智赞叹不已。

但是好景不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张衡地动仪的原始设计和制作方法逐渐失传。尽管后人在史书中读到了这一伟大发明的记载,但复原工作却困难重重。多年来,无数科学家和历史学家试图揭开地动仪的神秘面纱,但始终未能完全还原其真实面貌。

1951年,王振铎根据《后汉书》的描述,成功复原出“张衡地动仪”的模型,这一消息在科学界掀起了轩然大波。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地动仪的复原不仅彰显了古代科技研究的成果,更成为推广中华文明的一张重要名片。

很快,这尊复原的“张衡地动仪”被编入全国中小学教科书,成为几代中国人的共同记忆。它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里展出,甚至成为中国地震局的标志,一时间风光无两。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尊地动仪却遭到了世界各地地震学家的质疑。他们指出,这尊采用“直立杆原理”的地动仪设计简陋,机械摩擦灵敏度极低,根本无法准确预测地震。更尴尬的是,这个地动仪模型的内部结构过于简单,只是利用“直立杆”原理,在地震来临时,中间的柱子倒下触动机关。

但问题是,如果非地震引起的地面震动,这个仪器根本无法分辨。有网友调侃道,这简直跟在地上放个倒立的啤酒瓶监测地震没啥两样,只是外表看起来更“专业”一些罢了。

在中国地震学领域,傅承义院士的名字如雷贯耳,他不仅是该领域的奠基人,更是一位敢于直言的科学家。近日,他当面向王振铎复原的“张衡地动仪”模型开炮,直言不讳地指出其原理存在严重错误。

傅院士的批评可谓尖锐而直接,他甚至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房梁下吊块肉都比你那个模型强!”

科技复原,重燃地动仪之光

虽然原始的地动仪已经失传,但现代科技的力量让我们看到了复原这一伟大发明的希望。2005年,国家“张衡地动仪科学复原”课题组经过深入研究,成功复原了一种新的地动仪模型。这一次的复原工作得到了考古界、科学界的广泛认可。新模型不仅在外观上更加接近史书描述,更在功能上实现了重大突破。它确实能够在地震发生时准确指示震源方向,为地震研究和防灾减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这一成果的取得,不仅是对张衡地动仪的一种传承和发展,更是对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一种致敬和弘扬。它让我们看到了古代科技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也让我们对未来科技的发展充满了期待和信心。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HSzAQsSvmdTebusk90gPWIQ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