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喂饱不断增长的全球人口,渔业的作用日益关键,但仅靠扩大传统养殖规模根本无法达到所需的高增长目标。要提高养鱼效率,新型“深水农场”项目值得关注,它将会是维持全球鱼类资源的重要一环。
《经济学人·商论》四月刊推出海洋系列报道
下载商论App即刻体验《鱼满仓》原文朗读
去年9月,一件奇奇怪怪的东西运抵挪威海岸(见上图)。这个多面体框架和艾菲尔铁塔差不多重,围起的体积超过了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从上到下68米,直径100多米。它被放在离岸五公里处的水里,看上去好像一个半淹没的明黄色摩天轮向一侧倾斜,中央有一个白色控制塔。它在中国的一家造船厂建造,运来时途经南非,当地人以为它是飞碟。它还在等待它的住户——150万条鲑鱼幼鱼。
这个框架名叫“海洋农场1号”,是挪威公司SalMar斥资三亿美元订购的六个实验养鱼场中的第一个。美国新海洋系统公司(InnovaSea)制造名为SeaStations的大型开放海域水产养殖网,目前在巴拿马和夏威夷沿海使用,但海洋农场1号是“全球迄今为止最大的开放海域养鱼场”。挪威工程公司康士伯海事(Kongsberg Maritime)的水产养殖研发主管托尔·哈克莱斯(Thor Hukkelas)说,他的团队为海洋农场1号提供传感器系统和可移动饲管。
在向地球人口提供足量蛋白质这件事上,鱼类养殖正在发挥日益关键的作用。全球范围来说,人们吃鱼多过吃牛肉,养殖鱼几乎贡献了鱼类消耗总量的一半。许多野生渔业已经处于或超过可持续能力的临界值,因此提高养鱼效率至关重要。海洋农场1号的目标是把一项昂贵而又困难的业务自动化,并解决近岸水产养殖中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
“深海农场”收集的传感器数据还将被用来创建一个机器学习模型,以大数据+自动化来优化三文鱼的饲养方式。
了解更多,欢迎订阅《经济学人·商论》继续阅读四月刊海洋系列主题文章《鱼满仓》并试听原文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