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设计师,瞎说什么大实话?

注: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言论,不代表IXDC观点,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

耳熟能详的“设计思维”,

可能是设计师所剩下的最值钱之物

图片来自YOYO的微信公众号

最近看了用户体验行业沉浸9年的某位设计师写这段文字,很是感慨。随着自己在这个行业中越来越深入,对用户体验设计师的职能与生涯发展开始做更多和深入思考。我一直认为设计师需要在专业上往一个方向钻深,同时往横向全栈衍生(因为很难有真正的全栈设计师),设计师不仅首先做好自己专业的分内事,还要关注和自己专业有关的领域,并始终思考未来和自己专业可能有关的行业与信息。

回顾这两年技术领域AI的崛起,不断倒逼用户体验设计行业的设计师们越来越往前走,行业环境来看,战略咨询公司开始收购设计公司、人工智能开始替代设计师完成最基本的设计交付,有点夸张地说,留给未来设计师最值钱的就剩所谓的“设计思维”了。“设计思维”很有趣,我们看到无数个设计师在各种场合侃侃而谈“设计思维”为设计发声,甚至用设计思维帮助需求方解决非设计的问题,设计思维的理论理解起来确实极其容易,但实际应用过程往往是很难完全做到。尤其是“quickly and continuously” 定义问题当回溯时不一定问“有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而是先看“当初定义的问题是否是对的”,问题也是可能被迭代的。重要的是不断往下走,不断进行修正,没错,设计本身就不是件一次性的事情。但对于从属于从属不同阶段的设计师,能够带动的资源、接触的视野、产生的影响等都受不同程度影响,但不论哪个阶段的设计师都应该认识到AI时代,抽象思维更是设计师的王牌。

现在打开设计类目的图书或分享,文字激昂内容情怀,大概意思就是设计超级重要,设计师理因肩负责任云云。各种圈内社群活动和讨论读书分享会依旧如火如荼,曾经也参与其中甚至在初入行业时觉得挺好挺有帮助,需要圈子内的互通有无(当然,圈内人互通有无/学术交流碰撞这个价值今天依然重要)。不过真心觉得设计师应该总是think out of the box,当把设计师放到真实商业环境中,发现设计只是一个企业中和产品或服务分支相关的一小部分,且如yoyo所言“你都不知道它对应的职能是什么”,这就很要命,因为关乎其能够为企业创造多少可估量的价值。笔者以前学的是设计与品牌专业,那时候大家总说品牌这东西很虚看不见,好吧,那我就尝试通过设计的方式表达出来。但发现对外,设计对人们可感知的传达是一个层面,对内,设计团队的分量感在企业(尤其是业务导向重的企业)内常常是有点微不足道。这里不是否定设计的价值,毕竟很多时候见微知著恰恰是决定一个品牌在消费者心智的关键因素。

但是设计师理应沉下心来,去除那些浮躁的“用户体验说”,去除那些时长是表面功夫的“墙上挂挂”(persona、旅程图、服务蓝图等),不是说这些理论和工具不重要,而是设计师应该走出自己视角,走进这些行业,关注需要这些信息的利益相关者们的真实诉求和反馈,沉下心来,真正思考一下,我的设计帮助他们解决了商业问题吗?或者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产生影响和价值了吗?产生这个问题的背后是从行业前辈及同僚获悉的信息,大家对这些所谓“创新”后的内容实则并不感冒,甚至有时候设计师本身对这些产出也没有很大底气,有时候只是在装饰信息而不是在善用信息。

当然这里还有个问题就是,如果有可能的话,尽量持续地去关注你的设计方案在后期被应用转化的程度和效果,虽然这很难,尤其对乙方或者缺乏数据采集的设计部门来说,但衡量设计的价值,对设计如何进行评估,一直以来都是困扰设计圈大部分人的问题。毕竟设计本身不直接产生价值,必须要有使用者参与,来用了才知道好不好。

另一个是说设计师要保持信息敏感度,不仅仅是消费者/用户层的洞察,也要对商业、科技、社会、政治、经济、全球化等始终保持明锐与关注。要做到这点尤其是坚持做到这点不容易。一个方面,如今互联网带来信息爆炸,过度混杂的信息从四面八法用来,设计师需要能filter信息的能力,而filter的criteria 就与设计师本人的发展目标有关,这个因人而异。另外,设计越来越无国界,我们接受的信息也理应如此,学会去墙外收集信息、学习洞察,顺便还能保持英文熟练。

“教”与“学”的时代已经过去,

保持清醒思考与开放心态的设计领导力

图片来自中国日报微信公众号

这几天正好看到了马爸爸的对话,觉得特别合适用在设计领导力上。亲历过设计领导者以及与其他设计领导者合作过程中,越来越意识到这个时代纯粹的“教与学”早已一去不复返。好的设计领导者一个关键点在于能够激发自己/别人问出正确的问题,并一起找到答案。设计师必须认识到,以一己之力带领团队的英雄年代已经过去,如今没有人的工作职责划有明确的边界定义,这就要求每个设计师更加open-minded,时刻保持开放心态的倾听,多碰撞多激荡,才能通过共创降低风险,并达到设计效果最优化。

伴随心态开放接收其他信息的同时,设计师也需要保持清醒,并始终让自己能在信息过载的环境中保持独立思考能力。这里有个很重要的问题,设计师能不能表达属于自己的观点?今天我们听多了某某引用这条、某某又同意这个观点,这样的人实际上本身是没有观点的。观察发现,善于引用他人观点的人,在自己带项目做决策的时候就显得唯唯诺诺,毫无观点,于是又开启了新一轮收集他人观点的死循环。

倘若遵循fact-insight-solution这样的大体的设计逻辑,保证每一步都有依据可循(是evidence support不是主观臆断)并在过程中始终保持开放和迭代,那这样的观点便是可以令人信服和值得被拿出来讨论的。而且,持有这样推导过程观点的人反而更容易充满自信地表达,因为这是经过逻辑思维不是拍脑袋得到(注意设计师们也已经受够了拍脑袋的决策,那有没有想通过有理有据进行反驳而采纳你的观点呢?)。今天的设计领导者应该改掉一些老气(过去以教或命令为主)的做法,少一点抱怨,多一点思考,自信一点,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心态开放一点,先放下所谓的执念,接受别人的挑战,在需要的时候也请积极迭代和修正设计。

不仅是设计领导者,每一位设计师都应该拥有自己的设计观点。诚然,创新不一定就是从0开始,也许是受到其他启发产生灵感,但设计师本身不能不加思考地直接遵循,因为那就是别人的想法。今天的设计师应该从遵照别人(可能是lead/老板/ceo等)想法做设计执行到根据自己的想法做设计创新,尽管想法可能不够成熟需要和其他人一起推敲,但起码是经过自己思考后有理有据的。这里面水很深,不同阶段设计师因为经验、视野等影响所提的问题和观点不尽相同,但始终保持思考,学会提问,总是会慢慢获益。

你都吃脏脏包了,

设计师还怕弄脏手去做原型测试吗?

图片来自Youtube

讲完了思维/方法论层面的思考,再往下讲讲方法或工具的应用。这是个被初入设计行业或者对设计行业了解尚浅的非设计从业者常提到的问题,他们往往太关注方法有哪些?怎么用?可不可行?但事实上方法或者工具是很难穷尽的,因为有经典的也有在不断实践中大家经验总结的一些新方法。方法本身没有太大的对与错之分,许多叫法不同的方法事实上应用起来的场景还是很相近的。

但比较可怕的是,许多设计师为了方法而方法。比如前面说到的各种“墙上挂挂”便是其中的一种折射,曾与一些设计师交流,如果你自己都不认为这个工具帮助你分析出足够的信息用于后期设计,为什么要用呢?得到很多模棱两可的答案,大抵上是大家需要有一个推理过程,运用这些工具就可以漂亮地呈现推理过程。但事实上有多少人会真正关心其中的内容,那设计师们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个加班日来设计制作并打印呢?如何获取真正有效的信息为设计使用?如何提高设计效率?如何验证设计效果?如何进行迭代优化?这些问题难道比起方法工具不是更重要吗,可能是时候优化下大家的方法和工具使用了。

比起好看的“墙上挂挂”,个人比较推崇快速的原型测试,有时候前面的设计假设和所谓设计洞察到底有没有用,投放到市场到底效果好不好?这里面的风险还真的不是几个和利益相关者的共创workshop可以评估和预测的。无论是产品还是服务,让我们动动手,快速设计原型并找到真实用户做验证。这个阶段quick and dirty或许更重要,虽然因测试目的不同有些项目中需要用到高保真,但多数项目其实完全可以用低保证原型来验证。关键是设计师要去做测试验证,这时候才会发现新问题,甚至你本身定义的设计问题都有可能需要迭代修正呢。可见设计的不确定性在这个阶段会得到一定的释然。

时势造英雄,愿每个有理想有情怀的设计师都能怀着初心为真实世界设计。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80409A1GY1Y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