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了新成就,这主要包括六个方面: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一批优秀龙头企业茁壮成长,政策引导产业高质量发展,强强联合提升国内优秀企业竞争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军民产业融合发展取得新的突破。但是,我国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也面临了产业发展不平衡、技术创新与监管滞后不匹配、外部性壁垒制约创新能力提升及技术发展或引起一些社会、安全等问题和挑战。对此,我们可以从营造公平开放的良好市场竞争环境、采取适时适度政策支持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多方位推进高技术融合发展及培养适应高技术产业发展需求的技能人才等方面入手,发挥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推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性引领性作用。
2017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0%,增速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高于同期规模以上工业4.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3.4%,高于同期规模以上工业6.8个百分点。但与此同时,高技术产业发展也面临来自国内外的压力和挑战,我们需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推进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快速发展。
尽管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仍处于弱势地位,但经过长期的努力,我国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一些高科技领域内实现了从后发到先发、从跟跑到领跑的重要转变,并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1。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为高技术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
在以数据为代表的新资源要素驱动的产业发展时代,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革命正在蓬勃兴起,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领域的相互融合与发展,为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一方面,作为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电子信息产业继续保持稳步增长。2017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增速为13.8%,高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7.2个百分点。其中,大数据、第三方网络支付、移动游戏等行业领域的市场规模增速普遍超过20%。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等战略的提出,新一代信息技术正迅速而广泛地渗透和应用到各个行业,实现了与其他行业的融合与发展。例如,工信部指导成立了制造企业“双创”等一批创新战略联盟,并发布工业互联网平台、信息物理系统、制造业“双创”平台等白皮书,对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持续扩大。
此外,顺应互联网发展的历史机遇,依托“互联网+”的新技术经济范式,一些行业领先企业推动了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发展,促进了生产制造模式的变革、产业链的要素整合优化、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和产业生态体系的重构。
2。一批优秀龙头企业快速成长
近年来,我国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高速发展。从初期依赖于劳动力、土地等初级要素成本优势转为依靠技术、供应链、创新等高级要素的竞争优势,一些先发优势企业在很多领域实现了快速发展,逐渐缩小了与全球龙头企业的差距。特别是我国一些企业已进入一些前沿技术领域,成为世界一流优秀企业,提高了我国在全球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地位。
3。 发挥政策引导产业高质量发展作用
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国家系统性和针对性地加强政策的引导和法规的建设,推动了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并为经济发展培育了新的动能。例如,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35号)、《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医疗领域投资活力的通知》(国卫法制发[2017]43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持续释放内需潜力的指导意见》(国发[2017]40号)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对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平稳增长、提质增效影响深远。
4。强强联合,提升国内优秀企业竞争力
面对技术创新更迭速度变快和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国内一些优秀企业实现强强联合,应对技术快速变化所面临的严峻挑战,集中研发力量和技术资源,降低产品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实现了企业之间的产业协同、转型升级和健康成长。总体而言,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形成了新的产业发展格局,对未来全球市场竞争格局必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为了获得国外的品牌、技术和市场渠道,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迈向产业链中高端,相关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加大了跨境并购力度。例如,在激光领域,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供应商西安炬光科技在2017年5月完成对世界领先微光学供应商LIMO的收购。
5。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政府相关部门积极推进做强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着力解决产业技术瓶颈和创新发展之间的主要矛盾,通过协调产学研各方协同攻关,组织实施重大工程,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在技术供给端,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合作研发。在市场需求端,联合最终用户将终端需求融入创新成果的研发过程之中。最后,在部分重点领域取得了重大创新成果,产业高质量发展也迎来了新气象。例如,2017年7月,中国民航局给ARJ21-700飞机颁发生产许可证(PC),这标志着相关制造企业正式获得了批量生产的通行证,为全面走向市场奠定了重要基础。
此外,迎难而上,积极布局,增强我国在高科技前沿技术领域的强大创新能力。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有利于突破当下的产业发展瓶颈,又能抓住未来产业发展的潜在机遇。
6。 军民产业融合发展取得新突破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了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扎实基础。同时,应用军工科技成果,也可以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从目前看,我国军民融合呈现加速发展的新突破势头。
一方面,技术实力强大,是打造强大国防力量的坚实基础。目前,军工技术创新越来越多,但创新的“策源地”来自民用领域,目前很多民用企业的科技实力超过了传统军工企业。同时,民用领域内有许多颠覆性技术具有广阔的军工应用前景,这为快速提升我国军工实力提供了保障,体现了“民参军”的战略潜力巨大。
例如,在红外核心元器件领域,民营企业高德红外突破了我国在高性能红外探测器技术方面的材料技术和工艺技术瓶颈,打破了欧美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封锁,从而满足了我国航空航天、深空探测、预警监测等前沿技术的部署需求。
另一方面, 军工需求成为军民融合发展的一种牵引和动力,带动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数据显示,2017年国防信息化开支将破千亿,将带动我国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等现代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受此影响,我国在集成电路、信息安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3D打印、新材料、合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商业航天、智能制造等领域内的高端产业项目投入不断增加,进一步拓展了军民融合发展新的空间。
此外,军民融合发展的政策环境和政策举措进一步得到优化,为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6个重点领域,工信部编制了“军转民”目录;又根据陆军装备建设需求,选取动力与传动、模拟仿真等19个重点领域编制了“民参军”目录。编制“两个目录”,将有力促进军民技术的双向转化与应用,成为推进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重要渠道。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