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学习不难,用好这12个提示词就行|来自于国外一个大牛的帖子

如何利用AI进行学习和研究问题,有这12个提示词就行,

这是12个核心技巧,来自于国外一个大牛,这个帖子有15万阅读和600+赞:

以下是图片中的内容翻译整理成中文:

1.基础分析

• “将[概念]分解为其基本组成部分。对每个元素进行全面解释,适当使用类比来说明复杂概念。”

2.历史演变

• “追踪[主题]的历史发展,强调关键的突破和范式转变。包括关键事件的时间线、有影响力的人物,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当代理解。”

3.实践应用

• “详细说明[概念]在专业或工业环境中的5个具体、现实世界的应用。详细阐述每个例子,讨论其影响和潜在的未来发展方向。”

4.比较框架

• “对[概念A]和[概念B]进行彻底的比较分析。阐明它们在理论基础、实践应用以及趋同或分歧领域的不同。”

5.概念可视化

• “设计一个全面的视觉表现(例如,图表、流程图或信息图表),概括[主题]的核心原则。提供每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详细解释。”

6.批判性探究框架

• “制定10个高级别的分析性问题,涉及[主题],以促进深入的概念理解并激发进一步的研究。”

7.跨学科整合

• “分析[主题]与相关学科(如领域1、领域2和领域3)之间的相互作用。讨论潜在的协同效应和跨学科应用。”

8.误解分析

• “识别并系统性地反驳关于[主题]的5个普遍误解。提供经验证据或逻辑推理来支持每个观点的正确理解。”

9.前沿视角

• “采用领先研究者的视角,讨论与[主题]相关的最新进展、正在进行的研究和潜在的未来方向。”

10.概念提炼

• “用清晰、易于理解的语言阐述[复杂主题]的本质,避免过度简化。使用相关的隐喻或类比来阐明抽象概念。”

11.方法论框架

• “概述一个全面的、逐步的问题解决方法,用于解决与[主题]相关的[领域]中的复杂问题。用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示例问题及其详细解决方案来说明这种方法。”

12.掌握进度计划

• “开发一个结构化、基于证据的学习路径,以实现对[主题]的掌握。从新手到专家级别,明确关键里程碑,包括每个进步阶段的基本概念、技能和推荐资源。”

我们随便用一个看一看效果

以下是根据这个提示,CHATGPT4O给出的回答:

追踪人工智能(AI)的历史发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它是如何从早期的幻想和理论,演变成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技术力量。以下是AI历史的关键突破、范式转变、影响力人物和事件的时间线:

1. 早期思想与基础(1940s-1950s)

关键人物

艾伦·图灵(Alan Turing):图灵被誉为现代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的奠基人。他提出了著名的图灵测试(Turing Test),用来衡量机器是否能表现出与人类一样的智能。

约翰·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提出了计算机的“存储程序”架构,为后来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分离奠定了基础。

关键事件

• 1950年,图灵发表论文《计算机和智能》,提出图灵测试,讨论机器是否能思考。

• 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Dartmouth Conference):这次会议标志着“人工智能”作为学科正式诞生。会议上,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艾伦·纽厄尔(Allen Newell)、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等人提出了AI的研究方向。

2. 人工智能的初步探索与寒冬(1960s-1970s)

关键人物

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他提出了“人工智能”这一术语,并为LISP编程语言的发明者,对AI早期发展起到了核心作用。

马文·明斯基:明斯基是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框架理论”,为AI的认知模型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事件

• 1966年,ELIZA程序:由约瑟夫·维森鲍姆(Joseph Weizenbaum)开发的ELIZA是早期的自然语言处理程序,模拟了一位心理医生的对话。

• 1970年代的AI寒冬:由于当时计算能力的限制和过高的期望,AI的研究资金和关注度出现了下降。特别是在专家系统未能解决实际问题时,AI的投资和研究进入低潮。

3. 专家系统与商业应用的兴起(1980s)

关键人物

约瑟夫·韦泽曼(Joseph Weizenbaum):ELIZA的创造者,他是自然语言处理和人机交互的先驱。

杰弗里·辛顿(Geoffrey Hinton):尽管他在80年代更多是与神经网络的复兴相关联,但他的研究为后来的深度学习打下了基础。

关键事件

• 1980年代,专家系统的兴起:专家系统被设计为模仿专家的决策过程,应用于医学、金融等领域。这些系统成为AI技术在商业中的早期应用。

• 1986年,反向传播算法(Backpropagation):杰弗里·辛顿等人重新提出并改进了反向传播算法,使得神经网络能有效地进行训练,为后来的深度学习奠定了基础。

4. 神经网络的复兴与机器学习(1990s-2000s)

关键人物

杰弗里·辛顿(Geoffrey Hinton):被称为“深度学习的父亲”,辛顿的研究推动了神经网络的复兴。

杨立昆(Yann LeCun):他的卷积神经网络(CNN)为计算机视觉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约书亚·本吉奥(Yoshua Bengio):与辛顿、LeCun一同推动了深度学习的研究。

关键事件

• 1997年,IBM的深蓝(Deep Blue)战胜世界象棋冠军加里·卡斯帕罗夫(Garry Kasparov),标志着AI在策略游戏中的突破。

• 2006年,深度学习的复兴:杰弗里·辛顿提出了深度信念网络(Deep Belief Networks)并取得了成功,标志着深度学习的复兴。

5. 深度学习与大数据时代(2010s-最近)

关键人物

杰弗里·辛顿杨立昆约书亚·本吉奥:他们三人被称为“深度学习的三巨头”,其研究成果直接推动了现代AI的发展。

伊恩·古德费洛(Ian Goodfellow):他提出了生成对抗网络(GANs),开启了AI在图像生成方面的新篇章。

关键事件

• 2012年,深度卷积神经网络(AlexNet):由Alex Krizhevsky和Geoffrey Hinton合作,AlexNet赢得了ImageNet比赛,并大幅提高了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准确率,标志着深度学习在图像处理中的成功。

• 2014年,生成对抗网络(GANs)发布:伊恩·古德费洛提出了GANs,这种方法利用对抗性训练生成高质量的图像、视频和音频,推动了生成式AI的发展。

• 2016年,AlphaGo击败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Google DeepMind的AlphaGo使用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击败了人类围棋世界冠军,标志着AI在复杂决策领域的巨大突破。

• 2020年,GPT-3的发布:OpenAI发布了GPT-3,这一超大规模的自然语言处理模型引发了全球对生成式AI潜力的广泛关注。

6. 当前的AI发展(2020s-未来)

关键事件

• 2021年,AI在医疗、自动驾驶、金融等领域的应用迅速扩展。AI不仅在数据分析、图像处理等方面取得了突破,还开始在智能代理、机器人等领域展现出越来越强的自主能力。

未来趋势:AI领域正朝着更高的自主性、更复杂的多模态理解(文本、图像、音频的融合)、以及更强的伦理和社会适应性方向发展。深度学习、强化学习和生成对抗网络(GANs)等技术将继续推动AI的进步。

总结

早期发展:AI最初由图灵等人提出,经过几十年的探索,AI的定义逐渐清晰,经历了多次技术高潮与低谷。

突破与转变:从专家系统到神经网络的复兴,再到深度学习和生成对抗网络,AI经历了几次范式转变,每一次都伴随着技术和应用的飞跃。

现代与未来:AI已经进入到深度学习、大数据与强化学习的时代,正在深刻改变医疗、金融、教育、娱乐等多个行业,未来的AI将更加智能和自主。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提示词,下面是加入了我的理解,重新对上面的提示进行了解释:

基础分析(Foundational Analysis)

提示:将一个概念分解成基础部分。对每个部分进行详细解释,使用类比来帮助理解复杂的内容。

解读:想象你在拼积木,把一个复杂的想法拆解成小块,再一一解释,就像把一道大数学题分步讲解。

历史演变(Historical Evolution)

提示:梳理某个主题的历史发展,包括重要的事件、突破和影响深远的人物,说明这些对现代理解的作用。

解读:像历史课一样,从过去到现在,列出大事件,并说明它们如何影响我们今天的生活。

实际应用(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提示:列举5个与概念相关的实际应用,说明其影响和未来可能的发展。

解读:想一想这个知识怎么用在生活或工作中,比如科学发明怎么改变我们的生活。

对比框架(Comparative Framework)

提示:深入对比两个概念,解释它们的理论基础、应用方式和相似或不同的地方。

解读:就像比较两种手机,分析它们的优缺点和相似点。

概念可视化(Conceptual Visualization)

提示:设计一个图表或图解,用来总结某个主题的核心内容并详细说明。

解读:用画图的方法,把一个复杂的概念讲清楚,比如画一张流程图来说明食物链。

批判性问题框架(Critical Inquiry Framework)

提示:提出10个有深度的问题,以帮助更好地理解主题并促进进一步研究。

解读:像侦探一样,设计一些“为什么”“如果”这样的问题,让别人更深入地思考。

跨学科整合(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提示:分析主题与其他领域的交叉点,讨论它们的联系和应用。

解读:像生物和化学的结合,比如用化学知识解释生物反应。

误解分析(Misconception Analysis)

提示:找出5个关于主题的常见误解,用事实和逻辑来纠正它们。

解读:比如很多人以为闪电总打在树上,但其实不是,告诉大家真实情况。

前沿观点(Cutting-Edge Perspectives)

提示:以研究者的角度讨论领域的最新发展、研究方向和未来趋势。

解读:像科幻电影,告诉大家这个领域未来会怎样,比如AI会不会更聪明。

概念提炼(Conceptual Distillation)

提示: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复杂的主题,不失其深度。

解读:用一个故事或比喻,把复杂知识讲得简单易懂,比如用杯子比喻黑洞。

方法框架(Methodological Framework)

提示:列出解决某领域问题的详细步骤,并用一个难题举例说明。

解读:像教别人做一道数学题,讲清楚步骤并提供一个难题的解答。

掌握计划(Mastery Progression Plan)

提示:制定学习路径,包括关键概念、技能和资源,从入门到精通。

解读:就像健身计划,告诉你从初学者到专家需要做什么,学什么。

因为公众号推送机制变化,点赞+收藏,下次才能看到最新的文章。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caRAXzqvd5tkQPCqifMgUAA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