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识 NVIDIA DLI
由于自己也是一名AI从业者,都说不会做饭的厨子绝对不是一个好司机,所以一个不懂技术的售前绝对不是一个好销售。因此我一直有重新拾起丢掉多年的代码能力的想法,人生就是这么多惊喜,恰逢吉浦迅公司的一个姐姐开展了学习NVIDIA DLI课程,拿礼品的活动,本着贼不走空的思路,我必须得得到点什么!因此,我便开始了DLI学习之旅。
二、学习过程中的体验
进入DLI课程页面,发现里面有海量的课程资源,从基础的 AI 概念科普,到进阶的深度学习算法探秘,再到前沿的行业应用实战,应有尽有。认证体系也相当完善(主要是能发证书)。为学员提供了清晰的学习进阶路径,能精准衡量自身学习成果。考虑到自己已经扔下代码好多年了,我选择了一门名为 “Getting Start with Deep Learning” 的课程(主要是有礼品相送),希望借此扎实根基,稳步迈进 AI 世界。
课程内容与结构:DLI不光有令人头秃的视频或PPT,它还包含生动有趣的实例和训练,训练的数据也都是从生活中采集的,如图像识别的原理及应用,瞬间拉近了我与抽象知识的距离。随着课程深入,逐步过渡到深度学习技术的核心剖析,从神经网络架构搭建,到参数调优技巧分享,层层递进,逻辑严谨且连贯,让我这个新手也能轻松跟上节奏。后来,我又参加了《大语言模型 - RAG 智能体入门》课程(主要是这门课也有礼品拿),在这个课程中,我深入了解了大语言模型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构建基于 RAG(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的智能体。课程通过实际案例,构建一个智能问答系统,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大语言模型的强大威力。从数据收集、预处理,到模型训练和优化,每一个环节都有详细的讲解和实践指导。接着从基础的神经网络结构到深度学习的各种应用场景,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深度学习的知识体系。课程中的案例丰富多样,包括图像分类、自然语言处理等,让我在实践中快速掌握深度学习的核心概念和技术(这门课稍微有点上强度)。
互动与实践:实践项目更是学习的重中之重,在亲手搭建卷积神经网络进行手写数字识别时(里面的训练课程已经搭建好了,只需要自己动手修改里面的错误或一些必要参数),从数据预处理的繁琐步骤,到模型训练时反复调整参数应对过拟合、欠拟合问题,虽挑战重重,但每一次突破都带来满满的成就感。在《大语言模型 - RAG 智能体入门》课程的实践中,我遇到了数据质量不高、模型性能不稳定等问题,但通过不断地调试和优化,最终成功实现了一个能够准确回答用户问题、提供有价值建议的智能体。
技术支持与资源:NVIDIA DLI 提供的 GPU 资源宛如超强引擎,让复杂模型训练得以飞速进行,大大节省时间成本。配套的软件工具操作便捷,教程文档详实细致。在学习动手搭建智能体的课程中,尝试了几次准确率都上不去,按照教程及修改意见逐步排查,结合交流群内的秘籍,最终成功解决,确保学习顺利推进。
三、技能提升与个人成长
专业技能的飞跃:
学习前,我已经扔下 Python 好多年了,如今已能熟练运用它构建复杂的 AI 模型;对深度学习框架也从陌生到得心应手,能自主设计并训练一些简单的智能体。通过完成课程结业项目 —— 构建一个简单智能体,我不仅将所学整的用起来,还获得了 DLI 颁发的初级认证证书,为自己的学习更添一份动力。这几天的课程学完后,我掌握了如何利用大语言模型进行知识检索和生成,能够为特定领域的问题提供更准确、更有深度的回答,正在尝试自行在本地进行搭建,为后面的工作也添了一份吹牛的资本。
四、面临的挑战与克服方法
学习之路确实从不平坦,而如何开始往往是最具挑战的环节。当我们迈出第一步时,无数的困难似乎如潮水般涌来。然而,一旦被这些困难打倒,我们就可能失去继续前行的勇气和动力。
但幸运的是,我们拥有强大的指导团队(群主)和知识共享的群友。在这个充满支持和鼓励的环境中,任何时候只要我们有不明白的问题,随时都能得到大拿们的帮助。他们以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为我们答疑解惑,指引方向。有了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学习之旅将不再孤单,困难也将不再是无法跨越的障碍。
五、总结与展望
NVIDIA DLI 全方位助力我提升专业素养(主要是能拿证)、转变思维,为个人发展(主要是对我的业务的帮助是巨大的)注入磅礴动力。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动起来了,AI势不可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