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流的走向可以代表文明的方向,那么这个规律在互联网世界中似乎也同样适用。
对印度网民来说,他们的文明方向是从印度流向美国,从印度本土平台转向YouTube和Instagram。而对美国网民来说,是从美国流向中国:许多人热衷于TikTok和小红书这样的中国社媒平台。
而发生在1月的TikTok难民事件,更是引发了外网上一部分印度网民的情绪波动。他们感叹国际舆论场的风向变化之快,还对美国网民“背弃”印度本土社媒软件感到不解。一些印度知名媒体人甚至公开表达了不满,比如印媒主持人帕尔基·夏尔玛,她竟然在自己的节目中呼吁美国政府封禁小红书。
而更有趣的是,一些印度网民感到困惑,为什么美国用户宁愿涌向小红书这样以中文内容为主的社交平台,也不愿意给印度那些“山寨版TikTok”一个机会?
印度山寨TikTok——Mitron
印度社媒的“山寨化困境”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不妨先回顾一下印度本土短视频平台的发展史。2020年,莫迪政府宣布彻底封禁TikTok,这让原本深受TikTok吸引的印度用户不得不寻找替代品。一夜之间,印度的谷歌应用商店里冒出了一大批短视频应用,这些产品几乎都是TikTok的翻版。
根据统计,2020年11月,印度谷歌商店排名前100的社交类APP中,有13款是本土开发的“山寨版TikTok”。这些APP在TikTok被禁后迎来了短暂的高光时刻。它们的下载量一度破亿,月活用户也能达到数千万。然而,这种短暂的繁荣并没有持续太久。
到2023年初,印度这些短视频平台大多陷入了运营困境。原因无非是几大核心问题:缺乏创新、变现困难、用户流失严重以及资金链断裂。虽然一些平台拿到了来自国际资本的大量投资,比如红杉资本曾向多个印度本土平台下注数千万美元,但结果却并不理想。这些平台最终没能抓住用户的心,更别说与TikTok抗衡了。
出师未捷的原因
印度本土短视频平台的失败并非偶然。与美国和中国的社媒巨头相比,这些“山寨版”平台在用户体验、内容生态和商业变现上都存在明显短板。首先,这些平台的内容算法和产品设计基本是直接模仿TikTok,没有特色和创新,很难留住用户。其次,它们的运营模式混乱,缺乏系统化的商业策略,导致吸引的广告投放和变现能力远远落后于国际巨头。
更重要的是,印度用户自己对这些本土产品的忠诚度也不高。在新鲜感过去后,大量印度用户还是选择了更成熟的美国平台,如Instagram和YouTube。这些平台无论是内容质量还是商业模式,都要比本土短视频平台更胜一筹。
美国网民为什么出走小红书?
与印度社媒平台的低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小红书正成为全球社交媒体中的新宠,尤其是在美国市场。尽管小红书是一个以中文内容为主的平台,但其丰富的内容生态和独特的社区氛围吸引了不少美国用户。这一现象甚至被戏称为“TikTok难民的归宿”。
事实上,美国用户涌入小红书,既反映了他们对传统社媒平台的不满,也说明了小红书的国际化潜力。小红书不仅在内容上具有多样性和吸引力,在用户互动、商业化模式上也更为灵活。更重要的是,与一些充斥着低质量内容的社媒平台不同,小红书的社区相对更友好、更注重实用性,这让它赢得了不少用户的青睐。
反观印度的社媒产品,虽然也尝试向国际市场扩展,但却始终面临一个尴尬问题:缺乏核心竞争力。一些美国网民甚至开玩笑说,印度短视频平台连本土用户都留不住,如何吸引国际用户?
文明流动的背后:现实与互联网的交汇
如果将互联网世界的用户迁徙现象与现实移民趋势对比,会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某种相似性。印度人热衷于移民美国,而美国的一些年轻人则在接触中国社媒后开始对中国产生浓厚兴趣,甚至萌生了移居中国的念头。
这种“文明流动”的方向,或许不仅仅是因为文化的吸引力,更是一种对创新、质量和未来发展的认同。美国用户选择TikTok和小红书,是因为他们在这些平台上看到了更优质的内容和更先进的技术体验。而印度用户无法对本土平台产生依赖,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些平台的局限性。
印度社媒平台的失败,其实给所有后来者都上了一课:想要在全球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仅靠模仿是远远不够的。一个平台的成功,离不开技术创新、用户体验的提升以及内容生态的打造。
未来,中国的社媒平台在国际化的过程中,或许也会面临类似的选择——是保持现有的高质量内容生态,还是为了扩展用户基础而放低标准?无论如何,这都将是一场智慧与战略的博弈。正如文明的方向会随人流而变,社媒平台的命运,也同样掌握在用户的选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