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宾方言生物俗名,是2011年7月就开始,十几年来走走停停的大工程,内部代号FN (folk names)。它负责整理新宾方言生物俗名,进行证认(需要拍照并鉴定),编写丰富的民俗信息。可以说它的目标是收容民间对生物的全部认知与知识经验。
为驾驭这庞大的信息量,我需要有一套理念架构。随着理解在更新,技术在升级,FN架构也缓慢迭代。
第一代是大学期间做的,以1.3为里程碑版本,汇集了当时最全面的知识。第二代在工作之余缓慢进行,并和刚开始设计的第三代一起,搁置多年。
如今重拾和推进,封存3.0并跳过,去设计第四代——FN4。在此之前将第二代收尾,把现有的信息归拢起来存个档。
这次本打算只按现状迅速收尾。多年来,平时收集的新信息散见各处,可以留到后面的FN4或者FN2.4。但做都做了,不如都收进来。因此FN2.3有了更充实的成长——也意味着这次我花了多天时间,集中付出了高强度努力。这种纯爱好的事业是支线任务,没条件占用主线太久,必须速战速决,否则会和以前一样再次搁置。
这次更新的是条目、俗名信息,而图片等一概没有更新。FN4将更好地容纳生物俗名工作,分成相隔离的业务线,它们能各自生长,需要出版本时按需配伍、打包。(这和IT开发的思路很像。这种做法普适于互有关联的并行业务线,不应限于IT行业。)业务线什么的留在后面FN4展望时介绍。
目 次
1 成果概览和基本理念
俗类群
俗类群的有趣统计
丰富的品种
俗名和有趣的统计
关于通名
2 内容组成与共享方式
FN2.3包含哪些资料?
怎样获取和利用FN2.3?
3 FN4展望
“
1 成果概览和基本理念
1.1 俗类群
民间也按类群认知生物,有自己的出发点,与生物分类学不同。民间认知的类群,有粗有细、有大有小,也有层级嵌套,我称为"俗类群"。每个俗类群可能有多个不同俗名。
比如草鱼还叫草根子、草鲤子;白鱼,雄鱼发情时身体泛红,称为红檩子;核桃楸子作为一种树,它的木材叫楸木,它的果实叫山核桃,里面的仁叫核桃瓤。
我将俗类群(以前叫条目数据)确立为纲目,由它总领俗名,链接到照片、描述等信息。普通的研究者一般直接以俗名为研究对象,而忽略了真正提纲挈领的实体。生物类群是实体,俗名是依存于它的属性。转而作为方言学研究对象时,俗名也作为一种实体,照旧依存于类群。
这个理念,使得研究关系不会乱,相当于全体数据有了"主键",研究起来也就有了"主见"。(谐音双关是否不该出现在研究文本中?)
因此,我不能说新宾方言中有926"种"生物,应该说新宾人民识别了926个类群。民间的分类是动植物两界系统,植物类群614个,动物类群312个。(真菌等各种菌类都归属植物;其它的动物性质的微生物,在民间没有明确认知。)
俗类群数不是俗名数。俗类群是民俗生物学的主要目标,俗名作为方言语汇中风物词的一部分,是方言学的主要目标。
1.2 俗类群的有趣统计
按照形态区分,草本植物在植物中被最多地认知,达302个类群,占到几乎一半;其次是占20%多的乔木。其实被民间称为“草”的还包括草质藤本植物,“草”的占比是超过一半的。
对于动物来说,“虫类”以86条占到将近三分之一,不过民间认知的“虫类”并不限于“昆虫”。此外,61种鸟类、49种兽类和47种鱼类,共同构成了“新宾动物界”的基本盘。
按照功用区分,新宾民间共认知蔬菜124个类群、水果104个类群、山野菜91个类群。花卉和观叶植物我是分开统计的,加起来也达110种。这四大类构成新宾民间生活中最浓重的色彩。
至于动物的功用,最多的是肉用——但这是传统的情况了。
几十年前社会物资匮乏,农村地区商业不发达,只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很多动物会被用来果腹。农村地区地广人稀,资源耗用很少,商业不发达反过来也保护了自然资源没有流向外面更大的市场。可以做个比较:新宾县的面积比沈阳市区(9区)还大一些,人口却只占沈阳市区的6%不到,换言之沈阳市区的人口密度是新宾县的20多倍。新宾供养新宾人富富有余,却绝对供养不起庞大的沈阳市场。
按照生境区分,植物中野生有249个类群、种植有240个类群,就占了总数的八成。再加上市场常见的,基本就占全了。对于动物,野生类群也占一半多。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方言生物俗名关注一切在方言中稳定使用的俗名,不管本地产不产。所有新宾人都熟知大象和熊猫,会经常讨论它们,因此也要收录的。但功用和生境是"观览"——动物园,图书画报,《动物世界》。本地不产但市场流通的动植物商品,也是同理。如果怀疑引入这些是为了给数据“注水”,你会发现这在植物中仅占比不到2%,在动物中也只有一成左右。另外也可看出,“外面的世界”中,还是动物更多具有知名度。
1.3 丰富的品种
从俗类群条目中还能发现的亮点,是农产品的众多品种。水果中,梨有20个品种,苹果8个,香瓜7个,很多都是本土的老品种,估计快要失传了,比如香瓜中的:花道儿、黄道儿、老面兜、青皮脆。
蔬菜品种更是不少,豆角下面居然有23个类群,大套小,即便除去上层类群也有18个品种,这还没算近些年流行起来的“黄金勾”等。东北确实是吃豆角的天堂!爱吃豆有“面豆”,不爱吃豆有“架豆王”,软烂一点吃“开锅烂”……“花小蛋”和“翻白眼”则是豆角粒中的艺术家!
1.4 俗名和有趣的统计
俗名是什么?植物俗名,是否是方言学文献中偶尔见到的"植物词汇"?很遗憾,"稻田"会被其他研究者视为植物词汇,却不属于我的俗名。但"稻草"、"大米"都是俗名。然而"米饭"、"米粉"又不是了。植物俗名,应该是植物本身及其直接产物。此外的词汇不是植物俗名,而是与植物有关的物产、饮食、农业……词汇。
那我们来看看,哪些类群所领的俗名最多呢?
在植物界——新宾的植物界,坐拥俗名最多的是苞米,它有21个俗名。新宾人可能太熟悉苞米了,熟悉到植株各部位——雄花序叫“钌铞”(旧时的门闩),雌花序叫“苞米绒子”,玉米粒还大做文章,区分出苞米皮子、苞米脐子……连“脱发”的玉米棒都有专属名称“幌尖子”。
在新宾的动物界,坐拥最多俗名的则是鸡。鸡的全身上下都是宝,作为肉禽、蛋禽差不多最为群众所熟稔地利用,并且它的身体结构又比较精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麻雀不能拿来吃和用,就由鸡来代劳。不仅区分公母和鸡崽,还细心“标注”出鸡嗉子、鸡坠、鸡腚尖、鸡翅尖、鸡胗哏……已经令人馋起来。一只鸡,全身上下养活了一个产业!
1.5 关于通名
我曾区分过俗名、学名、通名的概念,学名是物种的科学名称,为免误会经常说拉丁学名。中文使用的科学名称一般叫中名、中文名,有时说中文学名但不够妥当。而且这个名字有时很混乱,各用各的。至于通名,我想用它表达普通话的生活语境中对常见农产品、观览动植物的叫法。比如“卷心菜”就是一个“通名”,它已超出某地方言范畴,属于普通话口语;但又不是中文学名“结球甘蓝”。
但是“通名”这个叫法并不够好,因为在词汇中,表达一类事物的通用词素也叫“通名”,比如浑河、苏子河、太子河中的“河”就是“通名”。FN2.4先这样叫着,后续我会研究更合适的叫法。
“
2 内容组成与共享方式
2.1 FN2.3包含哪些资料?
下面虽然是FN4架构图,但可以用来说明目前FN项目的内容构成。除了俗类群(主数据/条目数据)、俗名、通名对照、描述信息之外,还有一个很久没有整理的巨大图库,之前还配有俗名朗读音频。为了收集鉴定信息,有一套证认业务线(内部简称FNIO)。
作为阶段性成品,FN2.3能打包释放出来的只有:主数据,俗名数据,通名对照,描述信息。
2.2 怎样获取和利用FN2.3?
FN项目的最终目的是完全信息化共享,但在成长过程中却需要保护自己。FN项目的宝库永远等待友人的共创发掘,但现在不能无门槛公开。合作意向需要洽谈。
为探索多元的社群化资料存储协作,我会以FN2.3的资料包为素材,邀请少部分友人协助保存。
联系方式:
邮箱:xinbindia@qq.com
“
3 FN4展望
FN3想实现基于json格式数据的架构,没有落地。FN4在有限的精力下,想放过形式、主推业务,所以数据格式不变,仍基于原来的excel格式的数据、word格式的描述。FNIO业务线会基于json改构,业务逻辑要重新设计。
上面的FN4架构图是FN2.3收尾前做的。在FN2.3完工后还将进一步修改。
FN4架构修改后,主要工作是重构FNIO业务逻辑,将所有既有鉴定意见转换为新格式,并分大类开展新的鉴定。因此后续会需要很多动植物鉴定支持。
若有条件,可开展扩大询访,向更多人收集俗名信息。
编写:羊牧东岭
2025.03.22晚发布于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