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地球上有一个地方能让最勇敢的探险家也望而却步,那一定是尼莫点(Point Nemo)。
这个被称为“海洋难抵极”的坐标,不仅是人类足迹最难以触及的角落,甚至连鱼类都对它避之不及。
它的孤独与荒芜,仿佛是大自然刻意设计的谜题。
方圆2600公里内没有陆地,没有人烟,没有航线,没有信号……只有永恒的寂静与深蓝。
作为地球上最遥远的地理坐标,尼莫点的存在本身就像一场地理学的行为艺术。
1992年,加拿大测量工程学家赫尔沃耶·卢卡泰拉通过地理空间程序“喜帕恰斯”,计算出这个坐标——南纬48°52.6′,西经123°23.6′。
距离最近的陆地是2688公里外的迪西岛,而离它最近的“邻居”竟是416公里高空中的国际空间站。
以尼莫点为圆心画一个圆,覆盖的海域面积堪比整个北美洲,但这里没有岛屿,没有珊瑚礁,甚至连一片浮木都难以寻觅。
有趣的是,它的名字“尼莫”来自拉丁语“无人”(Nemo),灵感则源于凡尔纳小说《海底两万里》中那位与世隔绝的尼莫船长。
这种双重隐喻,仿佛暗示着这片海域注定与地球生命绝缘。
在海洋生物学家眼中,尼莫点是一个矛盾的谜团。
按理说,广阔的海洋应是生命的乐园,但这里却被称为“生物活性最低的区域”。
科学家发现,尼莫点海域的生物量仅有其他海域的千分之一,连常见的浮游生物也寥寥无几。
造成这种荒芜的核心原因在于“营养断供”。尼莫点恰好位于南太平洋环流的中心,被东澳大利亚暖流和秘鲁寒流形成的巨大漩涡包围。
洋流本应携带陆地的有机物和矿物质滋养海洋,但旋转的水墙却将营养物质拒之门外。
与此同时,距离陆地过于遥远,风带来的尘埃和有机物也几乎为零。
没有“海洋雪”(表层有机物沉降)的滋养,食物链从底层就彻底断裂。
更糟糕的是,这里的地质活动异常活跃。
频繁的地震和海啸进一步摧毁了脆弱的生态平衡,连偶然闯入的迁徙鱼类也会加速逃离。
不过,生命总能在绝境中找到出路——在 2000多米深的海底热泉旁,科学家发现了全身覆盖白色绒毛的“雪人蟹”。
它们依靠热泉喷发的硫化物滋养的细菌为食,成为这片荒漠中罕见的“原住民”。
令人意外的是,这片连鱼类都嫌弃的海域,却成了人类航天事业的重要伙伴。
自1971年苏联首次将废弃卫星坠落于此,尼莫点已接收260多个航天器残骸。
这其中就包括重达143吨的和平号空间站、SpaceX的火箭,以及未来的国际空间站。
选择这里的原因很现实:坠落偏差几十公里也无妨,毕竟方圆2600公里内连渔船都不会经过。
航天器的“临终之旅”,可以说充满了戏剧性。
以和平号空间站为例,它在穿越大气层时剧烈燃烧,剩余残骸化作6块火球坠入深海,整个过程如同科幻电影中的末日场景。
这些“太空墓碑”安静地躺在海底,与雪人蟹为邻,构成了一幅荒诞而宏大的文明图景。
1997年,科学家在尼莫点监听到一种超低频的“海洋怪声”(Bloop),其强度远超蓝鲸的叫声,一度引发“深海巨兽”的猜想。
直到2005年,谜底才被揭开——这是南极冰盖断裂时产生的声波,经过数千公里传播后在此被捕获。
这个乌龙事件反而凸显了尼莫点的特殊:它像一面巨大的回音壁,连地球另一端的动静都能在此留下痕迹。
尼莫点的故事告诉我们,极致的荒芜也可能孕育独特的价值。
或许正如它的发现者赫尔沃耶·卢卡泰拉所言:“最遥远的地方,往往藏着最深刻的启示。”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