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RTSP协议接入家用监控摄像头流程
1. 确认摄像头支持RTSP协议
家用摄像头需支持RTSP协议(部分品牌需在设置中开启协议功能);
通过摄像头说明书或厂商文档查询RTSP地址格式(如 rtsp://[IP]:[端口]/[路径])。
2. 获取摄像头RTSP地址
通用方法:使用工具(如 ONVIF Device Manager)扫描摄像头IP和端口,自动生成RTSP地址;
品牌特定格式(以海康为例):
rtsp://[用户名]:[密码]@[摄像头IP]:554/h264/ch01/main/av_stream
需替换 [用户名]、[密码] 和 [摄像头IP] 为实际参数。
3. 验证RTSP流可用性
使用 VLC播放器 或 FFmpeg 输入RTSP地址,测试能否正常播放视频流;
若无法播放,检查网络连通性、端口开放状态(默认554)及账号权限。
二、接入第三方设备或平台
1. 接入NAS/NVR
NAS端(以极空间为例):
1. 进入NAS管理界面,选择 监控中心 添加摄像头;
2. 输入摄像头IP、RTSP地址及认证信息,完成绑定;
3. 设置存储路径与录像计划(如全天录制或移动侦测触发)。
NVR端(以海康为例):
4. 进入NVR 通道管理 自定义添加IP通道;
5. 协议选择 Custom,填写RTSP地址(主码流:/ch1/main/av_stream,子码流:/ch1/sub/av_stream);
6. 调整分辨率与帧率,保存后即可查看实时画面。
2. 接入智能家居平台(如Home Assistant)
通过ONVIF集成:
在Home Assistant添加 ONVIF集成,自动搜索摄像头IP;
输入账号密码,绑定后生成视频流实体;
通过WebRTC插件(适用于仅支持RTSP的摄像头):
安装 WebRTC Camera 插件;
在配置文件中添加RTSP地址,重启后显示监控画面。
三、常见问题与优化
1. RTSP流中断或卡顿
网络优化:确保摄像头与接收设备处于同一局域网,或通过公网IP+端口映射实现远程访问;
带宽分配:降低视频分辨率或使用子码流(如 sub/av_stream)减少带宽占用。
2. 安全防护
修改默认账号密码,避免使用弱口令;
限制摄像头外网访问权限,仅允许信任设备连接。
3. 开发扩展(适合编程用户)
使用Python库(如 onvif_zeep)获取RTSP地址并控制摄像头;
结合FFmpeg实现视频流录制或转码(示例命令:ffmpeg -i rtsp://... output.mp4)。
四、参考设备与工具
工具推荐:ONVIF Device Manager(扫描设备)、VLC(测试流)、FFmpeg(流处理);
兼容摄像头:海康DS-2CD系列、乐橙K3X、萤石C6C(需确认支持RTSP)。
通过以上步骤,可灵活将家用监控摄像头通过RTSP协议接入各类设备或平台,实现本地存储、远程查看及智能联动。
更多开源安防视频监控软件可以查看并订阅以往的文章:#开源视频监控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