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瓦伦西亚理工大学最新ACS Catal. :揭示豚鼠 l-天冬酰胺酶 1 型用于白血病药物设计的催化机制和构象动力学

1

全文速览

本研究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自由能计算和量子力学/分子力学(QM/MM)方法,系统解析了天竺鼠L-天冬酰胺酶I型(gpASNase1)的催化机制、底物选择性及构象动力学。研究揭示了gpASNase1通过关键残基(如Thr19、Tyr308'、Asp117等)形成稳定的底物结合网络,并通过Tyr-loop(含Tyr308'的构象动态环)的开合调控催化活性。QM/MM计算表明,催化反应分为两步:酰基化(Thr19对底物亲核攻击)和水解(水分子攻击酰基酶复合物),其中酰基化的亲核攻击步骤为限速步骤(活化自由能18.7 kcal/mol)。电场分析发现,α1和α4螺旋的偶极矩通过长程静电效应稳定过渡态。此外,结合自由能计算显示gpASNase1对天冬酰胺(Asn)的选择性源于Asp84、Ser85等残基的相互作用差异。研究还通过序列比对和嵌合体分析,提出了优化酶设计的潜在突变位点,为开发低免疫原性白血病治疗酶提供了理论依据。

2

研究背景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治疗依赖于L-天冬酰胺酶(ASNase),其通过消耗血液中的天冬酰胺(Asn)阻断白血病细胞增殖。目前临床使用的细菌源ASNase(如大肠杆菌EcASNase2和欧文菌ErASNase2)因免疫原性引发严重过敏反应,亟需开发哺乳动物源替代酶。尽管人类ASNase(hASNase1/3)和天竺鼠ASNase3(gpASNase3)已被研究,但其底物亲和力(KM值)较低,限制了疗效。近年来发现的天竺鼠ASNase1(gpASNase1)表现出与细菌酶相当的催化效率(kcat=41 s⁻¹)和高底物亲和力(KM=50 μM),且无谷氨酰胺酶活性(避免毒性),成为潜在候选药物。

gpASNase1为同源四聚体,每个亚基含活性位点,关键残基包括Thr19(亲核攻击)、Tyr308'(激活Thr19)、Asp117(质子传递)和Lys188(稳定Asp117)。其催化机制分为两步:Asn的酰基化(形成酰基酶复合物ACE)和ACE的水解生成天冬氨酸(Asp)。此外,C端Tyr-loop(含Tyr308')的构象变化(开合状态)对底物结合和催化至关重要。然而,gpASNase1的底物选择性、动态调控机制及静电效应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通过多尺度模拟,揭示了其催化细节,并为理性设计低免疫原性嵌合体提供了依据。

3

图文导读

图1:催化反应机制示意,展示gpASNase1催化的两步反应:第一步为酰基化(Thr19攻击Asn的羰基碳,释放NH3),形成酰基酶中间体(ACE);第二步为水解(水分子攻击ACE,生成Asp)。图中标明了关键残基(Thr19、Tyr308'、Asp117、Lys188)的作用,包括质子转移路径(Tyr308'Asp117)和氧阴离子穴(Thr19/Thr116)对过渡态的稳定。

图2:gpASNase1四聚体结构及活性位点,显示酶的四聚体“甜甜圈”结构(PDB 5DNC),四个活性位点位于亚基界面。放大部分展示底物Asn结合模式:氨基与Asp84/Asp117的羧酸根结合,羧酸根与Ser85/Asp117主链形成氢键,羰基氧由Thr19/Thr116的氧阴离子穴稳定。Tyr-loop(Thr305'-Asn316')在底物结合后闭合,形成“盖子”限制底物移动。

图3:底物结合相互作用的分子动力学分析,通过MD模拟显示Asn在活性位点的稳定结合:氨基与Asp84/Asp117的静电作用(距离~3 Å),羧酸根与Ser85羟基/主链的氢键(距离~2.8 Å),羰基氧与Thr19/Thr116的氧阴离子穴(距离~2.9 Å)。概率分布图证实这些相互作用在模拟中保持稳定,解释了高底物亲和力的结构基础。

图4:Asn与Gln结合自由能差异的残基贡献,MM/GBSA计算显示,Asp84、Ser85、Asp117等残基对Asn的结合能贡献显著高于Gln(差异达2-4 kcal/mol)。例如,Asp84与Asn的静电相互作用强度是Gln的1.5倍,而Thr19因空间位阻在Gln结合中贡献减弱。这一选择性源于Asn较短的侧链更适合活性位点的几何约束。

图5:Gln非反应性结合的构象分析,比较Asn和Gln的MD轨迹发现,Gln的侧链羧酸基团导致Thr19羟基偏离Tyr308'(距离增加至4.5 Å),阻碍质子转移激活亲核攻击。此外,Gln结合时Tyr-loop的均方根波动(RMSF)增加(0.8 Å1.2 Å),表明其结合诱导的构象动态不利于催化。

图6 & 7:Tyr-loop构象变化的自由能剖面,通过自适应弦方法(ASM)计算,Tyr-loop闭合(holo态)的自由能垒为16.7 kcal/mol,低于apo态的17.9 kcal/mol。底物结合使闭合态更稳定(ΔG=-1.9 kcal/mol),而apo态倾向于开放态(ΔG=+2.8 kcal/mol)。闭合态由Leu29、Asp272'等残基稳定,而开放态依赖Glu155/Asp152的静电排斥。

图8:稳定Tyr-loop开合状态的残基相互作用,MM/GBSA分解显示,闭合态中Leu29、Met358'的疏水作用及Asp272'的氢键贡献显著;开放态中Glu155/Asp152通过负电荷排斥推动环运动。这些结果为设计稳定闭合态的突变(如Leu29Val)提供了靶点。

图9 & 10:QM/MM反应路径的自由能剖面,酰基化步骤(图9)包含四个过渡态(TS1-TS4),限速步骤为Thr19对Asn的亲核攻击(TS2,ΔG‡=18.7 kcal/mol)。水解步骤(图10)的限速步为水分子攻击ACE(TS5,ΔG‡=12.2 kcal/mol),随后Tyr308'的质子回传完成催化循环。电场分析(图11)表明,α1和α4螺旋的偶极矩通过正电场(~15 MV/cm)稳定TS2的负电荷。

图11分析了gpASNase1催化反应中电场对底物羰基氧的稳定作用。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发现,在酰基酶形成阶段(TS2),底物羰基氧的负电荷主要被活性中心残基(Gly18、Asp84、Thr116、Asp117等)及α1/α4螺旋结构产生的正向电场稳定,促进亲核攻击。Lys25、Glu326等残基则产生微弱负向电场,可能阻碍电荷稳定。该结果揭示了长程静电效应在酶催化中的关键作用,为理性设计高活性ASNase提供了理论基础。

图12:序列比对与嵌合体设计,对比gpASNase1、hASNase1及嵌合体(63-hC/65-hC)的序列,发现63-hC保留了gpASNase1中72个关键残基(如Asp84、Ser85),其KM值(47 μM)接近野生型。突变位点(如Arg52Gln、Glu58Asp)可进一步优化底物结合和Tyr-loop动态。

4

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多尺度模拟全面解析了gpASNase1的催化机制与动态特性,揭示了其高底物亲和力、选择性及低免疫原性的结构基础。关键发现包括:(1)Tyr-loop的闭合态由底物结合稳定,且自由能垒较低;(2)Thr19的亲核攻击为限速步骤,电场效应和氧阴离子穴协同降低活化能;(3)残基突变(如Asp59His)可优化嵌合体性能。未来工作需结合实验验证计算预测,并探索gpASNase1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如HLA等位基因结合预测)。此外,针对α1/α4螺旋的理性设计有望提升酶的抗蛋白水解稳定性,推动其临床转化。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XpF_9HFWoVRWq0tP-Cb47ng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