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人工智能辅助评标系统的技术瓶颈

在招投标领域,人工智能辅助评标系统的出现,为提升评标效率与公正性带来了新希望。但现阶段,这类系统在技术层面仍面临诸多瓶颈,限制其全面、高效应用。

数据质量与数量问题是首要瓶颈。人工智能系统依赖大量优质数据进行训练,以学习各类评标规则与模式。可在实际中,招投标数据常存在数据缺失、错误或格式不统一等问题。比如部分历史投标文件可能缺失关键技术参数或财务信息,导致系统在训练时无法获取完整准确的数据样本,难以精准构建模型。并且,不同地区、行业招投标数据标准各异,整合难度大,影响数据的可用性与模型训练效果。数据量不足同样是个难题,一些新兴行业或特定领域项目数量有限,不足以支撑系统进行充分学习,使其面对复杂多样的投标方案时,分析与判断能力大打折扣。

语义理解与非结构化数据处理障碍重重。投标文件中包含大量文本描述,如技术方案、服务承诺等非结构化内容,人工智能系统需精准理解其语义,才能合理评估。然而,自然语言复杂多变,一词多义、语句歧义现象常见,系统易产生理解偏差。例如描述产品创新性时,使用了行业内专业术语或隐晦表达,系统可能难以领会其真实含义,无法准确判断创新程度。对于一些主观性较强的表述,如对项目实施团队经验丰富程度的阐述,系统更难像人类评委那样,结合实际情况与行业经验进行综合考量。

算法模型的准确性与可解释性亟待提升。当前评标系统采用的算法,如机器学习算法,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投标文件进行分析打分,但准确性仍有待提高。受数据质量、模型复杂度等因素影响,系统在面对复杂项目或特殊情况时,易出现误判。像在综合评估法中,对多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分配与相互关系处理,算法可能无法完全模拟人类评委的主观判断逻辑,导致打分偏离实际。并且,深度学习算法常被视为 “黑箱”,其决策过程难以解释。当系统给出一个评标结果时,难以清晰说明为何得出该结论,这使得评委、监管部门及投标方对结果的信任度降低,不利于系统的推广应用。

此外,系统的实时性与稳定性也存在挑战。招投标活动时间节点严格,评标过程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人工智能辅助评标系统在处理大量投标文件数据时,可能因计算量过大,出现响应延迟,无法满足实时评标需求。在开标高峰期,系统甚至可能因高并发访问而出现卡顿、崩溃现象,影响评标进程。同时,系统的稳定性受硬件故障、网络波动、软件漏洞等多种因素影响,一旦出现故障,不仅会延误评标,还可能导致数据丢失或错误,给招投标各方带来损失。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8AiQLjstUx_sIGw8RsXc_nQ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