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平静的海面,实则暗藏着风险
近年来,我国迎来了以汽车产业为代表的机械制造业的飞速发展。伴随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各企业规模也在逐步扩大,其对提高生产效率与精细化生产的要求与日俱增。在这种情况下,工业机器人因其不仅可完成危险环境下的操作,还可减轻人体劳作而备受欢迎,尤其是伴随着制造业人力资本的上升及品质要求的提高,工业机器人正在逐步取代人力,成为生产中重要的自动化装备。此外,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支持工业机器人发展的产业政策,及工业制造业朝着集约化、智能化的方向升级,均将支撑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据2017中国机器人行业发展论坛发布的行业报告显示,2016年全球新增工业机器人近28万台,同比增幅约为13%,其中,中国贡献了8.5万台的安装量,同比增长27%。报告认为,2017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将达到10.2万台,到年底保有量将接近45万台,中国本土机器人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将从2012年的不足5%,增长至2017年的30%以上。
虽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前景广阔、增速居前,国内相关机器人厂商竞争力、盈利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但国内整个工业机器人市场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风平浪静,用乱局来形容也不为过。
正如,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到的那样,我国机器人产业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并且有高端产业低端化和低端产品产能过剩的风险。此外,作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我国工业机器人需要材料、电子等行业的配套支撑,而我国在相关零部件方面的产业基础薄弱,严重削弱了国产工业机器人的竞争优势。据资料显示,国内工业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70%以上依赖进口,进口成本已占总成本的40%以上。不只如此,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尚待完善,规模化生产水平较低等,也是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
齐心协力共发展,终能破局
虽然工业机器人领域存在一系列问题,但正如世上没有翻不过的高山一样,问题终将被克服,整个产业也将走向高山之巅。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把机器人作为重点产业进行培育、推进发展。近几年,产业发展速度比较快,全国已建成和在建的机器人产业园区超过40个,机器人企业的数量已超过800个。
这就是希望,星星之火,也终可成燎原之势。目前,高校和科研机构具备较丰富的资源优势,在转化科技成果、产业发展、探索创新机制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因此,可充分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整合产、学、研三方面的关系,促进各种创新要素的有机融合,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地区知识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具体的工作中,加强包括机器人产业联盟在内的各方的沟通和交流,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促进产品的技术创新。
此外,按照“中国制造2025”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加大技术研发力度,重点研究开放式、模块化的工业机器人系统结构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工业机器人控制器等,在结合新型控制器技术和智能化作业技术方面进行研究,以适应产业发展方向。
21世纪,人才最重要。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加大创新人才培养,是重中之重。积极培养工业机器人领域的稀缺人才,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提高其积极性,激发其创造力,将为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智能工业机器人将成为未来的技术制高点和经济增长点
早在2013年,美国谷歌(Google)公司就改变了以往的收购策略,在12月份一连收购了包括美国著名机器人公司——波士顿动力公司在内的8家机器人公司,而2014年又陆续收购人工智能公司和智能家居公司。这一系列举动引发了外界的广泛关注,也在向众人传递着重要的信息。正如有人所说,谷歌进军智能机器人领域是因为其看到了未来的技术制高点和经济增长点。此举意义深远,它采取了新的发展模式,为其长远利益作打算。
如今,现实也在一步一步地证明,工业机器人正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而智能工业机器人将成为未来的技术制高点和经济增长点,更是毋庸置疑的。
智能工业机器人对人类的改变或许从谷歌收购就已开始,只是变化不是那么明显而已。谷歌收购策略变化的背后是其对未来发展的重新定位,这种改变不仅将给机器人研制生产带来巨大变化,而且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其带动了未来制造业的变革与升级。
今天,工业机器人在汽车制造、电子电气、橡胶及塑料、家用电器、食品、化工等行业发挥着突出作用,伴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其应用领域终将更加广泛。或许未来的某一天,消费者身边的一切制造业产品均是工业机器人所为,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情。世界上没有做不到的事情,只有想不到的事情,充分发挥人类的智慧,想到了的事情,未来的某个时刻或真的会做到。
结语
如果说人与工业机器人的互相融合是一种生产方式的变革,那么人工智能与工业机器人的互相融合将是对生产方式的颠覆。然而,唯有颠覆过往,方能拔得头筹。我国工业机器人企业的发展,也要与人工智能充分结合,从切身提升服务质量出发,终将达到登泰山以晓天下的境界。这一天,终将到来!
(文/铃语)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