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工干预通道设计:让智能分配更灵活
自动化并非完全替代人工,关键场景需保留人性化调度接口:
1. 紧急任务动态插队机制
支持手动标记 "加急" 任务,系统自动测算插单影响(如延迟原任务时长、设备调整成本),并提供 3 套备选方案供管理员选择。某生物医药检测中心通过该功能,临床紧急样本检测响应效率提升 500%,避免因僵化分配导致的医疗延误风险。
2. 专家经验规则注入
允许资深工程师自定义特殊分配规则(如 "某高危样品必须由 A 级资质人员操作"),规则生效前需通过 3 人以上审核流程,确保经验传承与分配合规性。某省级质检院将 30 年检测经验转化为 12 条专属规则,老字号企业定制化任务分配效率提升 40%。
3. 任务申诉与二次审核
检测人员可对不合理分配发起申诉(如 "设备精度不满足任务要求"),系统自动触发技术委员会二次审核,24 小时内完成调优。某环境检测机构引入后,任务分配满意度从 75% 提升至 92%,减少因分配失误导致的返工成本。
二、人机协同优化策略
1. 优先级分层管理
建立 "系统自动分配为主、人工微调为辅" 的双层机制:
常规任务:由智能引擎全自动化处理,覆盖 80% 以上的日常检测,某汽车零部件实验室日均节省 3 小时人工排单时间。
复杂任务:系统提供 3 个最优分配方案,供管理人员结合现场情况决策,如跨部门协作任务的人员协调,决策效率提升 60%。
2. 数据反哺优化模型
任务完成后自动采集实际耗时、人员反馈、设备损耗等数据,与分配模型预测值对比,形成优化闭环。某新材料检测中心通过 3 个月数据训练,模型对新检测项目的耗时预测误差率从 20% 降至 5%,分配精准度持续提升。
人机协同不是简单的 "人工 + 系统" 叠加,而是通过规则预设、权限分级、数据闭环实现优势互补。白码质检LIMS 的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可使复杂场景下的任务分配效率提升 40% 以上,在保持自动化优势的同时,赋予实验室应对不确定性的柔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