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科技报社融媒体中心讯(记者 张云文)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正深刻改变着全球的草原生态系统,其中一个显著的现象就是“灌丛化”,即草原被灌木侵占。青藏高原作为“世界第三极”,灌丛化现象尤为严重,对当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造成了威胁。
最近,兰州大学生态学院肖洒教授团队的一项研究揭示了灌丛化背景下,植物和线虫群落如何发生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机制。这项研究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生态学通讯》(Ecology Letters)上。
研究团队在青藏高原广泛分布的金露梅灌丛内外,进行了大规模的植物和线虫群落调查。他们利用一种名为“Price方程”的数学模型,将生态系统功能(即植物生物量和线虫碳代谢)的变化分解为三个部分:新物种带来的影响,原有物种带来的影响,以及物种数量增减的影响。
研究发现,灌丛化促进了植物生物量的增加,但这主要归功于原有物种生物量的增加。而对于线虫而言,灌丛化主要通过增加物种丰富度来促进碳代谢。更重要的是,研究发现植物生物量的变化和线虫碳代谢的变化息息相关,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简单来说,灌丛化导致原有的优势植物长得更好了,从而提高了植物的整体生物量。同时,灌丛也吸引了更多种类的线虫,提高了线虫的碳代谢能力。
这项研究为我们深入了解青藏高原草地灌丛化背景下,地上和地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复杂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它揭示了群落组成变化对生态系统功能影响的精细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评估和应对气候变化对高原生态系统的影响。
【来源:甘肃科技报】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