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咱家门口这3600颗星星,把宇宙造星的秘密全说了

一、先说个事儿

晚上抬头看星星,你有没有想过——这些星星到底咋来的?

是老天爷随便一撒?还是背后有什么规矩?

天文学家就琢磨这事儿。他们想知道,一大团气,最后是变成一个太阳呢,还是十个小红矮星?或者干脆就变成个半吊子,连光都发不出来?

这问题在天文学里有个名,叫"初始质量函数",英文简称IMF。听着挺玄乎,其实就是宇宙的"造星配方"。最近啊,咱们对这配方的了解,有了大突破。

二、家门口的星星,全给数清了

2024年,天文学家干了件大事。他们把太阳周围65光年这一片儿,里里外外查了个遍。就像居委会搞人口普查似的,把住这儿的星星全登记了。

结果呢?《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了,一共找到大概3000颗恒星,600个棕矮星。

咋找的?主要靠两个大家伙。一个是欧洲的盖亚探测器,专门给亮星定位的。另一个是美国NASA的红外望远镜,WISE和斯皮策,专门找那些暗的、肉眼看不见的。

这活儿不好干啊。很多星星,特别是棕矮星,根本不发光。就拿鲁曼16来说吧,这哥俩儿离咱们才6.5光年,是第三近的邻居了。可你猜怎么着?2013年才发现!

你想想,家门口的邻居都能藏这么深,整个银河系得有多少咱不知道的?

三、宇宙造星,还真有规矩

这个IMF,说白了就是看不同"体重"的星星各有多少。就跟砸石头似的,大块少,小渣子多。

宇宙也一样。大的、亮的星星少得可怜,小的、暗的星星多得数不清。

不过这回的发现有意思了。科学家把数据一画,发现这条线不是一路往下滑的。到了棕矮星那块儿,下降趋势突然变缓了。

更奇怪的是什么?到了更小的天体,快跟行星差不多大的那种,数量又蹭蹭往上涨。

这说明啥?说明宇宙造星可能不是一条流水线。它在造"正品"的时候,还会顺手整出一堆"边角料"。而且这些"边角料",比咱想的多得多。

四、看不见的星星,才是大多数

以前咱总觉得,星星就该是太阳、天狼星那样亮闪闪的。这回普查告诉咱们,错了。那些看不见的"小透明",才是银河系的主力军。

棕矮星就是典型。它们质量不够,点不着火,一辈子都暗着,所以叫"失败的恒星"。

以前没人在意它们。现在呢?它们成了解密银河系的钥匙。虽然暗,但在整个星系里,它们可能扮演着咱不知道的角色。

打个比方,它们就像森林里的灌木丛。你光看大树,觉得森林就那样。可要是没有灌木丛,整个生态系统就不对劲了。

五、这跟咱有啥关系?

你可能觉得,聊这些离咱太远了。其实不然。

咱身体里的碳、氧、铁,这些元素哪来的?都是恒星"肚子"里造出来的,或者恒星爆炸时甩出来的。

所以啊,搞清楚星星咋来的,就是在搞清楚咱自己咋来的。

有句话怎么说的?我们都是星尘。这不是文艺青年瞎感慨,是真的。咱身体里每个原子,都可能来自某颗远古恒星。

六、故事还没完呢

这次普查算是摸了个大概,但肯定还有漏网的。特别是那些超级冷的棕矮星,温度低于325度的,就算在眼皮底下,现在也发现不了。

不过别急,更牛的家伙来了。NASA的詹姆斯·韦布太空望远镜,专门看红外的,能看得更深更远。

接下来就看它的了。也许过几年,咱们就能知道,宇宙能造出来的最小的"星星",到底能有多小。

七、说到底

这次给星星搞"户口普查",不光是数数有多少。更重要的是,它让咱们看清了宇宙的运行规则。

在这个规则里,不光有那些闪闪发光的明星,还有无数默默无闻的"群众演员"。而这些"群众演员",可能比主角还重要。

也许,这就是宇宙想告诉咱们的——每个存在,都有它的道理。

聊两句

你觉得那些"失败的恒星"算星星吗?

要是让你选,你想当颗亮瞎眼的太阳,还是颗活得久的红矮星?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sN2XTFkNjJ7TIhkbMyWQxDQ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