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说说《鱼不存在》这本书。这本书算是非虚构类作品,融合了传记、科学史与个人回忆录,读起来很有意思。
一个偏执的分类学家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大卫·斯塔尔·乔丹,斯坦福大学首任校长,也是著名的鱼类学家,命名了近1/5当时已知的鱼类物种。作者露露·米勒在受到创伤后寻找精神寄托,发现了这个人物,通过大量资料探讨人生意义。
乔丹是个秩序偏执者,坚信世界可以被分类掌控。他用大头针将鱼类标本钉在固定位置,构建"完美"分类系统,毕生致力于为混乱的自然界建立秩序。
刚开始读的时候,文笔翻译得很不错,展现了作者很多内心思考,中间还穿插着悬疑小说的色彩。作者采用双线叙事,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乔丹的传记交织在一起,形成历史与个人、秩序与混乱的对话。
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震碎了乔丹实验室的标本罐,他毕生收藏的千件鱼类标本毁于一旦。面对这种灾难,乔丹没有崩溃,而是跪在废墟中,用缝衣针将标签直接缝在鱼骨上,试图重建秩序。这种行为既荒诞又悲壮,象征着人类在混沌中徒劳却顽强的抵抗。
科学光环下的阴暗面
当我看到最后,发现他并不完美,作者对他有很多批判。乔丹不仅对鱼类分类,也对人进行分类,把人分成三六九等,成为优生学的推动者。他坚信存在从"低等"到"高等"的等级阶梯,主张通过绝育"淘汰不合格者",导致美国数万人被强制绝育。
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叫安娜的女性,被贴上"低能"标签而被强制绝育。她后来用玩偶"小玛丽"重塑母爱,这个故事让人看到分类标签如何异化为暴力工具。
更讽刺的是,乔丹到死也没受到清算,还掩盖了简·斯坦福被毒杀的真相,但依然当上了斯坦福大学校长。而现代基因研究推翻了他的鱼类分类体系,证明许多"新物种"实为同一物种的不同形态。
"鱼不存在"的启示
书里加入了哲学思考,特别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过程。作者以此开篇,奠定基调:
混乱终将吞噬一切努力,混乱才是宇宙的本质。
最震撼的发现是"鱼不存在"。现代生物学研究显示,"鱼类"并非科学有效的分类,因为进化树显示"鱼"包含多个不相关的分支。乔丹倾注一生的研究对象本质是人为建构的幻象。
这个隐喻有多重含义:既是生物学事实,更是哲学隐喻——万物无法被简单归类,所有边界都是人为虚设。正如达尔文说的"自然界无飞跃",生命是连续谱系,不是阶梯式等级。
作者经历出轨、抑郁与自杀未遂后,从乔丹的故事中寻找答案。她最终领悟:承认无序才是自由的起点。放弃对固定类别的执念后,学会拥抱不确定性。就像地震打碎标签后,人类依然无序,不能用标签来定义。
这本书不是否定人类创造秩序的努力,而是批判将秩序绝对化的危险。意义不在永恒秩序中,而在面对混乱时依然选择"缝上标签"的瞬间勇气——明知徒劳却坚持创造,这就是生命最悲壮的美学。
值得一读的思辨之作
整体来说,这本书写得非常不错,有很深的哲学思考。前面可能读着无趣,但从第4章开始就有了小说色彩。
"世界是一个混乱的旋涡。但当你停止试图钉住它时,某种美会从裂缝中涌现。"正如作者所说,"放弃鱼类之后,我看到了世界的本质:一个拥有无限可能的地方。所有的类别,都是虚妄。"
当信仰的秩序崩塌,我们是否敢于在不确定中游弋?这本书给了答案:
在承认混乱统治世界的前提下,于破碎中寻找瞬时的美,于虚妄中创造属于自己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