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如何理清智能制造的逻辑

很多人其实没有把智能制造的逻辑想清楚、而只是有些碎片化的想法、甚至是方向性的错误。这样下去,即便是“换道超车”也是痴心妄想。当然,对任何人来说,想清楚这件事情,都是对智力的挑战。

l沟通障碍背后的拐点思维

90岁高龄的何麟生先生是宝钢信息技术的奠基人,我特别崇拜的前辈。两年前我去探望他的时候,由衷地说:“我15年来的进步之一,是从听不懂您说什么,到听得懂您说什么。”不过,我最近遗憾地发现:我自己的想法,现在却难以被人听懂。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我想:搞智能制造往往需要有“拐点思维”,思维方式需要发生改变。这是大家难以沟通的重要原因。

“拐点思维”看似很玄,其实只是转换了思维所针对的业务场景:企业的环境变了、部门的职责变了、人的工作方式变了,追求和目标和工作内容也就要变了。我们现在不理解、不看重一些技术和工作,其实是没有把未来的场景看看清楚。

l拐点思维的方法论

思考这类问题,应该思考一下应该采用什么方法论。我的建议是顺次地考虑下面几个问题:

1、未来的场景是什么。从业务角度明确目标。

2、场景变化的动力和原因是什么?场景为什么变?

3、实现场景的技术线路是什么?也就是技术实现的逻辑。

4、在上述技术线路上,困难和关键是什么?

5、这些技术困难和关键,需要什么样的非技术条件支撑。

6、应该按照什么样的次序去做上面这些事情。

l拐点思维再讨论

这个方法论的逻辑上完整的、是一个整体。其特点是:前面一条说错误或者不清楚,后面一条也会错误或无法进行。比如,对未来的场景估计错了,技术需求自然也就错了;没有技术的线路,就没有对具体技术的需求。这个思维方式本质上是“原点思维”:对问题追根溯源;而追根溯源的结果,是在某些步骤中带来“拐点思维”。由此可见,两种思维方式是相伴而生的。

这个逻辑正确,平时却并不用——因为我们平时做的多数工作并不是系统创新,“补短板”的思维方式就够了——其实就是走捷径。走捷径有时候也是必要的:深入思考不仅需要能力,也需要时间成本。智能制造中的很多逻辑,我是花了好几年才想清楚的。在某些地方,花长时间去思考问题的结果可能是自己的饭碗都会弄丢。如果用这样的逻辑来做“补短板”的事情,可能是“杀鸡用牛刀”。

l常见的思维误区

用好这个思维逻辑,要防止出现几个问题。根据我的接触,很多人经常出现的问题是:

1、对场景的描述是片面的、特定层次的、缺乏逻辑关联的、过度抽象的。

所谓的场景,首先应该是工作、业务场景,而不是技术逻辑。比如,未来智能制造很可能是在各个岗位(操作、维护、设计、服务、生产组织、异常处理、销售采购等)业务的少人化、无人化、集中监控、移动控制、人机协同决策、人做知识生产者等等。用这个场景,可以为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找到推动力。

但是,单单提出场景是不行的,你要有充分的理由去说明:为什么要这么做?抽象地说,实现大尺度的优化、快速响应;但抽象的答案仍然显得苍白,你需要回答人家:对于特定的行业或者企业,有哪些价值可以创造出来?当你说出这些价值的时候,人家还会问:我怎么不知道有这样的价值?这时,你要告诉人家:价值总是隐藏的、浪费总产生在界面上。人家还要问:智能制造为什么能减少这些浪费?你要说:协同、共享、重用。人家还要问:过去为什么想不到这一点,你要说ICT技术的成本和成熟度等。。。。。没有深入的思考,很可能是落到坑里。

2、场景变化的动力,主要来自于企业之外,而非企业之内。

我们提出的场景为什么是对的?要回答这个问题,一定要从企业外部找原因。这是系统论的一个推论。这里就不展开了。认识价值的逻辑,一般来说是来源于技术之外的市场和管理。而市场是随着社会变化的。所以,回答价值源头问题,必须有大的视野,而不能从技术本身或企业内部找答案。

3、没有亲身的实践,就不知道难点在哪里。

在我看来,可靠、安全、实时的高质量信息集成往往是技术实现时的关键难点所在;数据分析的关键是复杂问题简单化。这些认知,一般是要经过磨练、痛苦才能体会到的。要解决这些难点,有时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技术的条件问题。所以,不深入技术不行,只看技术也不行。

l认识论的升华

拐点思维是面向未来的设想。如何证明这些设想的正确性呢?为什么不是纸上谈兵呢?这是个很本质、很麻烦的问题、也是必须面对的问题。

要回答这些问题,不能止步于“我认为”。而是要有证据。但是,我们往往没有直接的证据。这时的证据,就必须借鉴其他行业企业、借鉴历史。但是,“借鉴”本身也是很困难的:你怎么保证你的借鉴不是邯郸学步?其实,要借鉴别人的东西,一定要回归到本质才行,而不是肤浅地借鉴。

要借鉴就要知己知彼:知道自己行业和企业的个性,在此基础上分析智能制造的共性,然后再看能从别人那里借鉴到真正需要的东西。有一种观点:一切的知识来源于对过去的总结。所以,要学会剖析从过去发展到未来的逻辑。我讲CPS的时候,常常提到当年的控制论为什么用传递函数方法,20年前的计算机何等不给力等,也就让大家明白现在和过去的差别。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80116G0ZQ7T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