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作者登录一个医用类网站,惊奇地发现,在登录界面,也有一个常见的、名为滑块拖动验证码的东西。
你可以在很多网站或APP界面,看到类似的、用于证明你不是一个机器人的验证操作。
这个操作,在计算机行业,是用来确定登录这个网站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还是一个在计算机世界里看起来像人一样的自动代码。
毕竟当网络走进千家万户、走进我们每一个人生活的时候,你永远不知道镜头前漂亮的小姐姐是由多少行代码构成的,也永远不知道跟你聊得热火的人性别到底是什么。
所以在这个操作里面,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操作逻辑:一种是你得证明你不是机器人,另一种是我帮你证明你不是机器人。
如你所知,扭曲文字和数字、图像识别、我不是机器人等验证技术,其实我们生活中多少是有接触到的,他们都属于你得证明你不是机器人。
跟我不是机器人这类验证技术相比,扭曲的文字、图像识别等验证技术,其实对很多人的生活,产生了足够大的影响力。
除了前述的技术外,有没有一种可能,网站会自动分析用户的行为,自动帮我们证明我不是机器人?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前述看起来很高级、很强大的验证码技术,都将失去防御的意义(给用户添堵的意义还是存在的)。
这让作者想到了一组数据,如下图所示。
从过去二十多年的宏观数据来看,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和危害公共安全罪所占比重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如你所知,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简称帮信罪)是归属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的,是目前刑事犯罪的第三大罪名。另一条你应该知道的信息是,这个罪名是2015年才诞生的。
而第一大罪名危险驾驶罪则归属前述的危害公共安全罪,也是一个很年轻的罪名(2011年入《刑法》)。
前述两个类型的罪名比重上升,与这两大罪名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而帮信罪涉及哪些范围?《刑法》是这样定义的: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通讯传输等技术支持,或者提供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
具体有哪些行为可能触犯这个罪名呢?比如出现最多的卖卡、卖身份证、帮开户、开账号等,甚至于一部分工作,很可能都与这些灰色产业有关。
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对于绝大部分人而言,他们是跟不上新技术变化的,也不了解这些行为是否属于明知的范畴。
略懂一些网络的作者,在如今的互联网世界里,行走得战战兢兢。因为作者永远不会知道或要过很久才知道,我随手复印出去的身份证、账号等信息,是不是真的交到一位值得依赖的人手中。
在新技术的加持之下,有没有一种可能:我不需要去证明我不是机器人,也不用担心我的身份信息被他人挪为犯罪的用途。
方法也很简单,改变我们的想法,让监管者、让懂技术的人,自己去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是让一个小白或菜鸟来独立面对未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