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每周简报2025年7月2日第266期
亲爱的读者们:本周自然简报精选了多个热点科研事件,您将看到:《大白鲨》生日快乐!延缓衰老的药物;AI同行评审的代价;我们不曾见过的宇宙;女性工程师如何谈论量子技术;虎鲸用“互助海带梳理”去角质;僧帽水母至少有4个物种;山上的动物嗅觉不好;更多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全文。
热点资讯
1. 电影《大白鲨》改变了关于鲨鱼的一切
大白鲨(Carcharodon carcharias)受到捕猎和偷猎的威胁。来源:Education Images/Universal Images Group via Getty
在上映50年后,《大白鲨》仍然在塑造我们对鲨鱼这种海洋顶级捕食者的看法(以及保护)。海洋保育生物学家David Shiffman称之为“大白鲨效应”,如今已被用于公共政策文本,用于解释虚构作品对现实事务的描述如何影响公众对政策制定者的期望。“恐惧仍然很普遍,有时候这种恐惧带有伪科学性质。”他说,“大约同一时期也上映了《星球大战》,倒是没人担心死星真要炸掉地球。”
《自然》Q&A:Happy birthdayJaws! How the movie changed shark science
2. 不用节食也能延缓衰老的药物
已经有很多证据表明,限制热量(减少食量或间歇性禁食)似乎能延长寿命,但愿意采用这个方法的人不多。现在,一项文献综述发现,一种源自复活节岛(Rapa Nui)土壤细菌的免疫抑制剂可能有相近的延缓衰老作用。但可别急着往饭里加雷帕霉素:证据几乎都来自大鼠和小鼠,而且抑制免疫系统会有讨厌的副作用。(New Scientist)
3. 用AI时,我们失去了什么?
使用大型语言模型来加速同行评审或使其自动化,却忽略了一个事实,即这些模型缺乏真正评审者的独特视角。图片来源:Peshkova/Getty
3月有一篇文章讨论用人工智能(AI)简化同行评议,对此,研究人员Carl Bergstrom 和Joe Bak-Coleman提出了讨论。他们质疑是否存在某些AI不应涉足的科学工作领域。“例如阅读文献、写作手稿、参与评议……它们有赖于一些比省时间更重要的东西,即我们做出科学决策的能力。”这些作者研究数字信息技术的社会的影响,他们写道,“值得思考的是,当我们将这些——以及我们的自主权——交给了机器时,我们会失去什么。”
《自然》职业专栏:AI, peer review and the human activity of science
4. 我们不曾见过的宇宙
三裂星云(右上)和礁湖星云,来自智利薇拉·C·鲁宾天文台拍摄的678张单独曝光照片合成。来源:NSF-DOE Vera C. Rubin Observatory
智利的薇拉·C·鲁宾天文台公布了使用32亿像素数字相机拍摄的首批图像。天文台的Sandrine Thomas说,这些图像主要为了美学效果和展示相机性能而拼接,因此与天文学家研究所用的“数据产品”很不一样。相反,“我们选择天文学是因为我们喜欢仰望群星,沉浸于它的美。”她说。
《自然》新闻:First images from world’s largest digital camera leave astronomers in awe
5. 量子技术究竟是什么样
在国际女性工程师日和国际量子年,听听女性工程师谈论量子技术如何影响她们的领域:8位研究者探讨了自己领域的量子未来——从可再生能源,到量子互联网。
《Communications Engineering》观点:Women in quantum
6. 虎鲸合作去角质
虎鲸(Orcinus orca ater)能用海带给彼此擦洗,研究者将这个行为称为“互助海带梳理(allokelping)”。一对虎鲸将短海藻夹在身体之间,游泳时相互摩擦,从而同时为对方去角质——这是海洋生物首次被观察到用工具互相梳理。这个行为可能有助于清理皮肤寄生虫,海洋生物学家Sarah Fortune说,也可能是一种调节体温的方式。(Science | 参考文献:Current Biology论文)
7. 僧帽水母至少有4个物种
僧帽水母非常美丽——但别碰,它们有剧毒的蛰刺。来源:Katia Kalinowski/iStock via Getty
僧帽水母(俗称葡萄牙战舰或者蓝瓶水母)有充气浮囊和肌肉发达的冠,它们在海上漂浮,让人认为它们属于一个大型混合种群。但一项研究对全球采集的151只个体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研究发现,这里面至少有4个物种,包括一个新命名物种Physalia minuta。海洋生态学家、论文共同作者Kylie Pitt说:“我们很惊奇,因为我们一直认为这都是同一种生物。但遗传数据明确显示,它们不仅不同,甚至无法杂交。”(Forbes | 参考文献:Current Biology论文)
8. 山上的动物嗅觉不好
生活在山上的动物,如羊驼和某些山羊,嗅觉比生活在海拔较低地区的动物差。研究人员发现,高海拔动物缺乏编码鼻腔受体的基因,而且海拔越高,这类基因越少。这些动物的嗅球(负责感知气味的大脑区域)也比低海拔地区的同类更小。人类不在此列——研究团队发现,生活在中国西藏的人,与附近一个海拔低得多的地区的人,拥有的嗅觉相关基因数量是差不多的。(Science |Current Biology论文)
本周图片
一个微型机器人收集蘸有红色墨水的水滴,并将它们汇成一个。图片来源:桂林
这个微型机器人和铅笔头上的橡皮擦大小差不多,是用多孔软聚合物制成,可以吸附液体。它内含磁性颗粒,可以用磁场遥控。科学家常需要操纵液滴,但目前的方法要么能力有限,要么容易污染液滴。这款原型机器人有朝一日或许能帮助启动化学反应,或者在工业或医疗应用中将大液滴分成小液滴。(参考文献:Nanotechnology and Precision Engineering论文 (桂林))
《自然》研究亮点:This tiny robot moves mini-droplets with ease
我的工作
James Bradley是法国马赛地中海海洋研究所的地球微生物学家。来源:Jacopo Pasotti forNature
地球微生物学家James Bradley研究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的微生物已经超过10年了。“通过对冰层微生物的发现,我们开始思考,在同样营养匮乏的寒冷环境里——大气层——是否存在活跃的微生物群?”他说。“如果我们确实发现大气层也有不接触地面、能存活生长的微生物,这会意味着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按面积来说可能居地球之冠。”
《自然》Where I Work:Ice society: looking for life at unlikely altitudes
快问快答
你看过《大白鲨》吗?你觉得电影如何影响了公众对鲨鱼的看法?
如果吃药(安全有效)就能延缓衰老,你愿意尝试吗?说说你的理由。
英文版 Nature Briefing
每个工作日,您的邮箱都能收到由自然科研高级编辑撰写,客观而独立,为科研群体量身定制,精选来自《自然》和其他全球资讯平台的热点、具有价值的内容。
如何订阅:
分享你的期刊投稿经验,赢取500元礼品卡或定制旅行套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