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周明丨生命的奔流

齐美尔的生命哲学,根植于狄尔泰的生命哲学传统,将生命视为一种非实体化的活力与冲动,并以此构建了一个动态的生命本体论。其哲学体系中的核心命题——“生命比生命更多”与“生命超越生命”,以及“增加生命”与“提升生命”这两个关键概念,为深入理解旅游体验的本质提供了存在论层面的深刻解释框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生命哲学与旅游体验在存在方式、时间性、形式创造以及精神升华等多个维度上的深层共鸣。

一、生命的超越性:

旅游作为自我更新的创造过程

齐美尔在《生命直观》中提出生命是更多生命。只要生命存在,它就会产生某种活生生的东西,每个瞬间都消融于下一个瞬间。生命被视为一个持续创造的过程,如同“不可逆转的流”,不断生成新的形式。生命通过创造具有独立意义与规律的形式来超越自身。

齐美尔提出“生命超出生命”的命题,认为生命本质是不断突破自身边界、创造新形式的动态过程。这一观点与旅游体验的自我重塑功能高度契合。旅游者通过地理位移逃离日常生活的“空间牢笼”,寻找“非惯常环境”获得身份重构的可能。在旅行过程中,游客通过身体与自然的接触获得存在确认,这种体验超越了日常生活的麻木状态,呼应了生命哲学的“直观认识论”。齐美尔强调生命通过感官直接把握世界,旅游中的“五感体验”正是此过程的现实投射,这种体验是对生命本质的一种回归和确认。

二、时间的动态性:

旅游作为瞬间永恒化的实践

齐美尔将时间视为生命的根本特征,生命经由时间而得以分割为过去、现在和未来诸阶段,以此构成对世界的指认方式,转瞬即逝且永恒流动的现代性意象实则可以转化为普遍性和总体性的“形式”(熊亦冉,2023)。

旅游体验的本质是对时间性的主观重构。旅游中的“高光时刻”通过感官的极度集中被赋予永恒价值。这种体验将短暂旅行转化为生命记忆的永恒片段,类似生命通过时间延展实现自我保存。旅游者主动切断日常时间流在异质时空中重建时间感知。这种“节奏断裂”使游客得以反思现代性时间异化,类似生命通过暂停实现自我更新。如疗愈与度假休闲游,在酒店发呆、在慢途中冥想,本质是游客对时间稀缺性的重新占有与体验。

三、形式的创造性:

旅游作为文化符号的再生产

齐美尔认为生命通过创造形式(艺术、宗教等)表达自身。生命从有机物扩展到无机物,从家庭延伸到社会,不断进入新的形式阶段,通过社会化过程(如制度构建、文化生产)将自身投射到更广阔领域,从家庭结构到经济体系,生命以不同形式存在,但始终保持内在统一性。

旅游,这一看似平常的活动,实则是生命自我超越与创造的生动实践。它不仅仅是地理空间上的简单移动,更是生命突破日常形式、实现自我更新的重要途径。在旅游的过程中,个体通过空间位移逃离日常生活的“结构牢笼”,在非惯常环境中获得存在论层面的身份重构,这种重构不仅体现在身份的多样性上,更体现在个体对生命意义的重新发现和确认上。很多旅居者通过空间移动和文化参与实现自我更新,类似生命“创造更多存在”,选择另一种生活。

旅游体验的本质是对文化形式的解码与再编码。景观作为生命形式的物化,游客在消费这些符号时完成对地方文化的想象性参与。这种过程类似齐美尔所说的“生命通过形式超越自身”,完成对地方生命的“再创造”。同时,旅游也是时间性的重构实验,它使个体能够在时间的流动与停泊中实现生命的动态平衡,通过积极掌控时空质量,个体能够在短时间内感受环境和自身的变化,体验多种人生,从而实现生命的自我超越和质量的提升。

生命的本质就是一种自我超越,是一种不间断的奔流。生命一方面在固化,形成形式,固定于结构;另一方面,奔流不息,突破形式,破除结构,这是一种生命的超越。同时生命有这样一个矛盾:它只能在形式当中找到一席之地,但又无法在形式当中找到坚定的立锥之地,因此,它超越又打破构成生命的任何一种形式,形式由生命产生,却必然趋于固化,以自己的结构和逻辑规制生命。正如齐美尔所言:“生命的本质不是存在,而是成为。”旅游,正是这场“成为”之旅的完美隐喻。

行业研习社

•本期作者:周明,中山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博士生

•本期编辑:歪歪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I7JGHJfdhxJFktAtxvMijMA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