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太空探索史上有一个经典形象
——暗淡的蓝点。
就是在漆黑的背景中,有一个只有几个像素大小的暗淡蓝点,那就是地球。
它是目前在距离地球最远的地方给它拍下的一张照片。
力主拍下这张照片的,是美国科学作家卡尔·萨根。
那是1989年,旅行者1号探测器快要飞出太阳系了。
这个时候,卡尔·萨根提出,让探测器转一下身,给地球拍一张照片。
这个想法当场就被NASA的科学家否决了,因为他们觉得这毫无意义。
当时旅行者1号已越过海王星,距离地球60亿公里,即便是回头看也看不到什么。
而且这么远,无线电信号传过去要花5个多小时,真要拍摄,从给它下达指令,到它转身拍照,再把照片传回地球,要花6个月的时间。
中间任何一个步骤出现问题,都可能让旅行者1号永远失去联系。
这个险值得冒吗?
萨根坚持这个想法,最后也说服了NASA的主管,拍下了这张照片。
他说过一段著名的话。
我们成功地从外太空拍到这张照片,细心再看,你会看见一个小点。
这里,就是我们的家,就是我们。
在这个小点上,每个你爱的人、每个你认识的人、每个你曾经听过的人,以及每个曾经存在的人,都在那里过完一生。
这里集合了一切的欢喜与苦难,每个人类历史上的人,都住在这里,都是一粒悬浮在阳光下的微尘。
难怪有人说,天文学是一种令人谦卑,也塑造人性格的学问。
仰望星空的时候,我们深知,
我们当下面对的区区磨难,在人世间本来常有,在宇宙中不值一提。
在浩瀚宇宙中,也要回眸记录下这一蓝点,
这一瞬间的举动,心胸和眼界是何等的辽阔。
但我此时想到的是,
阅读才是赋予了我们更为宽阔的时空视野和无比纵深的历史视角。
而且成本这么低,这么的触手可及。
我就是在万维钢的《高手》这本书里看到的这个故事,
一个天文学的萌新,甚至可以说是对天文学并无兴趣的小白。
也能在这样的故事中,体味到:
原来人生可以细小如尘埃,也可以辽阔如旷野。
没必要纠结于发生在你身上、周遭的不开心。
我现在就觉得半小时前跟老公为了孩子补习班的争吵,就是个P。
转换视角,拉长时间、拉大空间,事后就会觉得这都不是事儿。
活在当下就好。
嗨,我是丸子
40+,热爱读书、书写,
余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养自己一遍;
很高兴与你同行,愿我们都在文字里,
遇见更舒展、更丰盛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