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只看似普通的“黑匣子”
实则大有乾坤
它是太阳能发电系统中的“智慧翻译官”
能把光伏板产生的直流电
安全、高效地转换成
家用电器使用的交流电
在不久前落幕的
2025 SNEC上海展会上
位于嘉兴南湖高新区的
昱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携新款单相四体微型逆变器亮相
凭借多项首创技术
吸引了众多欧洲、东南亚客商前来洽谈
“这样的‘盛况’多年前可不敢想。”昱能科技董事会秘书兼首席财务官朱佳磊不禁感叹。
微型逆变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6年,由美国企业首次开发。与传统逆变器相比,它体型大幅缩小,技术门槛更高,对产品设计、制造工艺及系统集成等都有严格要求,此前核心技术被国外牢牢把控,国内鲜有涉足。
2010年,怀揣着让最前沿的组件级电力电子技术在国内落地生花这一愿景,具有半导体及光伏产业复合背景的公司创始人凌志敏与罗宇浩,从美国硅谷辞职回国,锚定微型逆变器领域,在嘉兴创立了昱能科技,开启“追光”之旅。
一年后,公司推出了第一代单相单体微逆产品。然而,现实的困境随之而来——当销售团队拜访客户时,对方拿着产品反复掂量:“安全性及发电效率都很高,但成本比传统逆变器高不少,我们很难推广使用。”
在对价格极度敏感的国内市场,如何研发一款既达到国际品质标准,又满足本土成本诉求的产品,实现品质与成本的最佳平衡?成为昱能科技打开市场的第一道难题。
会议室的白板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技术参数对比表,有人提议削减芯片成本,有人坚持保留温度补偿功能,争论声常常持续到深夜。
“国外的思路走不通国内市场,必须有自己的首创技术!”研发团队明确了攻坚方向。
700多个日日夜夜,数十个方案被不断验证,又推倒重来。
对一家初创企业而言,漫长的研发攻坚期,是最难熬的,长期的投入,没有产出,仿佛看不到希望。
放弃还是继续?技术出身的董事长凌志敏斩钉截铁——这是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一仗,只有赢了,才能在国外技术封锁中“杀出”一条血路,为企业拿下发展空间。
2013年
全球首款双体单相微逆及三相微逆在昱能科技诞生,其首创多体微逆架构与三相微逆技术,在绕过国外技术封锁的同时,通过集成化设计、高效能量管理等手段实现了产品性能与成本的优化。此后,昱能科技不断突破技术瓶颈,完成多项首创。
2017年
首创符合智能电网调度的多体微逆。
2019年
首创全球首款采用自主研发ASIC芯片的单体组件级关断器。
2021年
首创20A大电流的微型逆变器及双体组件级关断器。
2023年
首创20A大电流Wi-Fi及蓝牙双通信模式微型逆变器。
凭借着这些全球首创,昱能科技不仅打开了国内市场,还相继在澳大利亚、美国、荷兰、法国、巴西等全球主要光伏应用市场设立子公司,构建起覆盖全球的销售与服务网络。
长期的创新积累转化为丰硕的市场成果——截至目前,公司参与制定了包括国家及行业标准在内的共计26项标准,产品远销全球156个国家及地区,建成超过57万套微型逆变器光伏发电系统。2024年年报显示,公司营业收入为17.7亿元,同比上升24.7%。
这一过程中,微逆也从曾经的“小众赛道”加速扩容,吸引了数十家企业竞相入局。
面对竞争,朱佳磊笃信,依靠创新打开了市场,必须继续依靠创新,才能稳住和不断开拓市场。公司创立至今,主要产品的更新迭代周期基本保持在3年以内。去年,公司全年研发投入近亿元,研发人员占比超50%,累计获得188项知识产权,其中发明专利91项。
如今,因为昱能科技的加入,行业内企业也效仿昱能科技的技术路线,开始生产多体、多相的微逆产品。
看着展厅内的一代代“得意之作”,朱佳磊目光灼灼:“我们成功改写了微逆‘进化史’,相信未来,这里会记录更多的‘全球首创’!”
美编 | 张艮军
责编 | 覃小芸
审核 | 鲁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