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自然》杂志刊登了一项引发全球震动的研究成果:中国嫦娥六号任务采集的月球背面样本揭示出一类前所未有的月幔“超亏损”特征。
这一发现,为人类解开月球正反面为何判若两“球”的谜团,提供了新的突破口,也刷新了人类对月球深部演化过程的认知。
但这项意义深远的科研成果,却被一则问题迅速抢走了风头:为什么这样具有战略意义的科研成果,被发表在了国外的期刊杂志上?我们的尖端科技成果为何总是“替他人做了嫁衣”?
接下来我们一探究竟!
月球,一直是人类心中神秘的天体。自阿波罗登月计划终结以来的半个世纪里,人类再也没有涉足月球,而月球背面更是“只闻其名、不见其貌”的科学禁区,长期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
直到中国探月工程以稳健的节奏推进,嫦娥六号完成月背首次采样返回,带回1935.3克月壤样品,人类才终于有机会从实物中揭开这颗地球“伴侣”的演化真相。
去年5月3日,嫦娥六号从海南文昌起飞,奔赴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这是月球上最古老、最深的大型撞击坑,被誉为解码月球深部结构的“天然剖面窗口”。
一个月后的6月2日,嫦娥六号在这一区域精准着陆,并顺利完成采样任务,随后通过地月转移轨道返回地球,顺利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任务。
当然,这场任务的重要性远不止“首次”两个字。
从采样地点看,南极-艾特肯盆地位于月球背面南半球,区域内长期未有玄武岩覆盖,保存着最为原始的地质构造,被认为可能暴露了早期月幔物质。
正因为此,这批由嫦娥六号带回的月壤样品,在进入实验室后便被各大科研机构紧急“围观”。
毫无疑问,这一区域对于研究月球的壳幔分层、演化历史乃至整个太阳系早期的热演变机制,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科研价值。
根据科研团队最新的研究,通过对嫦娥六号样品的详细分析,又意外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
约28亿年前形成的玄武岩屑,通过高分辨率显微分析、矿物组成判定以及同位素比值测定,居然极其“贫瘠”。
这种贫瘠,指的是它们严重缺乏“不相容元素”,也就是那些容易在高温下随岩浆上涌的关键微量元素。
科学家们将这种现象被称为“超亏损”(ultra-depleted)状态,在以往的阿波罗样品或月球正面样品中从未出现过,也与人类以往对月幔构成的想象严重不符。
那么,这种“营养枯竭”的月幔究竟从何而来?面对这一不同寻常的地质状态,科研团队提出了两种可能的解释模型:
一种是“先天贫瘠说”。这一模型认为,月球在形成初期是一颗炽热的熔融星体,在冷却过程中,轻质矿物上浮形成壳,重质矿物沉降成为幔。
这个过程中,“不相容元素”被逐渐排挤到浅部,而深部月幔便自然形成了“贫瘠”的残余结构。嫦娥六号取回的玄武岩样品,可能是来自这种深部的、未经扰动的月幔“化石”。
另一种模型则是“后天改造说”。南极-艾特肯盆地是一次直径超过2000公里的巨型撞击事件的“遗迹”。在这场规模空前的撞击灾难中,足以让月球“地壳穿孔”,引发剧烈火山活动。
在这样的冲击下,原本相对“健康”的月幔被大量熔体抽离,喷涌到表面,留下的月幔则像被抽干的海绵,失去了“不相容元素”,成了一个“超亏损”的地质残核。
在这种剧烈的物质迁移中,月球的内部结构、热演化进程乃至地表形貌,都发生了不可逆的改变。也就是说,月球背面的“贫瘠”并非天生,而是被“榨干”的后果,是一场宇宙尺度“地质剧变”。
而这场变化,恰好没有在月球正面发生——不论是因为撞击强度、区域差异还是热演化路径的不同,正面相对“保守”,才留住了更丰富的玄武岩层,形成了那一望无垠的“月海”。
有趣的是,两种模型并不互斥。月球可能既有“天生”的贫瘠底子,又经历了“后天”的强烈改造。
而且无论哪种模型成立,科学家们一致认为,这一发现都标志着人类首次获得月球背面深部物质的直接证据,为研究月球形成机制、地质演化乃至太阳系早期历史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样本窗口。
不过,这次令国内科研人员欢呼雀跃的研究成果,却令大洋彼岸的美国NASA和科学界既羡慕又无奈!而罪魁祸首就是美国制定的——“沃尔夫条款”。
该法案自2011年起禁止NASA与中国国家航天机构进行任何实质性合作,哪怕是出于纯学术目的的数据和样本共享也不被允许。
这一举措原本是为了所谓“国家安全”,实质却将美国科学家彻底挡在了中国月壤研究的大门之外。于是,当嫦娥五号、六号连续两次带回珍贵样品,美国科研机构只能在学术期刊上“围观”,连“借样观察”都成了奢望。
讽刺的是,尽管美国“高墙自筑”,但中国科研人员这次这么“重磅”的研究成果,却发表在了西方国家主导的《自然》杂志上。这也引发了国内舆论的广泛质疑——我们为何非要将重要科研成果送上他人平台?
为什么不能自建更有公信力的本土期刊体系?答案或许并不复杂:
其一,《自然》《科学》这类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在科研界依然无法替代;其二,目前国内核心期刊在同行评审、公信度、传播力等层面仍存在一定差距;其三,在科研评价机制仍高度依赖论文“影响因子”的环境下,发《Nature》比发《地质通报》更能带来“硬通货”式的晋升与项目支持。
“便宜了美国人”的说法固然带有情绪色彩,但却也真实反映出当前科研话语权的结构失衡。
我们的技术已经领先,数据已掌握,成果也实至名归,但传播路径和国际影响力,却仍握在“别人”的体系之中。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中国探月的脚步并未停下。接下来的嫦娥七号将登陆月球南极,计划开展立体成像、水冰探测等复杂科学任务;
嫦娥八号将携带试验性设备探索月面生存与资源利用的可能性;更远期的目标,则是建立长期可运营的月面科研平台,为未来的载人登月乃至深空探测打下基础。
可以预见,随着月球探测计划逐步深入,越来越多隐藏在月球表层之下的秘密将被揭开,而随着国家科研实力的提升,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些重磅的科研成果也能首发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