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传言昆汀·塔伦蒂诺说拍完10部电影就退休,我也有个大致类似的想法,网络舆情相关的论文,我写够10篇就封笔。然而又有传言说这老小子曾称:如果第九部作品《好莱坞往事》足够优秀,那他就提前退休。我的看法是,论文我可以偷懒不写,至于提前退休,我在想个der呢……
作为封笔之路上的第五篇文章,嗯,没太大意义,粗略如大纲,是当年酒后谈及随手写的。选定一个对象,设定关键词方案,大数据系统调用一段周期内的信息,清洗数据,进行分类(范畴化),试图从中发现一些特征或者规律,如果能应用到工作实践中,那就提上一嘴。总的来说,上述的每一个步骤,细细研究,都值得写篇论文,后续可能再进行探讨。
实际上,用这种研究范式其实很容易形成路径依赖,批量生产一些没太大价值的文章,不管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工作实践上。就像之前我说,定量研究要逐渐结合定性研究的内容,要增加具备指导实践工作的方法论。光讲理论意义、讲工作性质,那是空中楼阁;只讲数据特征、讲个体模型,未必具有应用价值。
至于期刊,前些年是SCD源刊的时候可能还能说一嘴,现在么,挂在华政黑名单都好几年了。水文太多,影响因子太低,研究水平太差,是此类水刊的通病。它刊内文章的水平基本就是这样——通过掷骰子,来决定任意一期内的任意一篇论文是删除还是保留,直到删除九成以上的文章,都对其学术意义无甚影响。
话说回来,我一贯的风格是:你可以质疑我的学术水平,但你不能质疑我的学术道德。六年,五篇论文,近20万条的总体信息量,我与合作者,是一条一条看过来、清洗过来的;超过1万条的信息范畴化,我们是一条一条分类、归类的;每一个特征、规律,我们都有可供复现的数据证明支撑的;每一个观点、论点,是我们从工作实践中总结、验证的。
说白了,我的学术道德比董小姐、比什么“X+X”项目的水博真是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