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阳 金鹿
编辑|萌萌
7月26日,在上海WAIC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图灵奖得主大卫・帕特森分享了其团队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进展、实践成果及团队情况,认为人工智能显著提高了生活质量,提升了人类生产力,但在发展目标上仍需探讨。
以下为大卫·帕特森发言实录:
我是大卫·帕特森。
我很高兴能够参加这场人工智能大会。如果你们感兴趣,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人工智能对我们社会带来的影响。
去年,我们发表了两篇相关论文,讨论了人工智能的前沿话题。我的研究或许引发了一些激烈的讨论,也得出了一些结论。这些话题如今也正成为外界热议的焦点。我也一直在持续深入研究这些问题。
尽管如此,人工智能仍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我们的研究仍在推进中,需要更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展望未来,我们期望构建一个方法论框架,并联合多个组织共同应对这一挑战。为此,我们已经邀请了来自就业、教育、医疗、政府信息等领域的数十位专家,组成了一个多元化的团队。
我们组建了一个“全明星”团队,包括我自己、约翰等资深成员,还汇聚了来自学术界和初创企业的优秀人才。其中,约翰·普雷米尔(John Premier)在获得诺贝尔奖前一个月加入我们的团队,他曾担任过巴拉克·奥巴马总统的顾问。我们在2019年进行了合作,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
我们的工作重点之一是提高人类生产力,希望能够带来更多的积极效益。而人工智能还将增强社会流动性,我们也在关注多个关键领域,这是一个良好的起点,我们会积极推进。
例如在医疗领域,我们已启动了“人工智能健康计划”(Health AI);在就业领域,我们专注于通过人工智能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力。多年来,我们在改善城市环境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生产力提升了8倍,其他领域的进步更是达到了11倍效能的提升。
这些成果的背后,是得益于相关机构的支持、合适的时机,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这大幅降低了成本,创造了更多的工作机会。以农业为例,它属于非弹性行业。相比此前,农业只需要占劳动力的 20% 就能提供相应的工作岗位。
关于高收入人群,许多人担心人工智能会导致工作岗位流失。然而,从全球范围来看,尤其是中等收入国家的情况,很多人已经能高效处理文件工作,例如在新闻传播领域,我们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由此可见,人工智能确实能够显著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但我们仍然面临一个难题: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推动人工智能的整体发展提供广泛助力,还是专注于帮助劳动者赋能?我们意识到,这个问题可能关系到成千上万人的切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