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阮佳琪
原标题:“猜画小歌”爆火 谷歌AI,你这是拿我佩奇不当猪?
这款微信小程序运用计算机视觉和神经网络技术,在AI技术加持下,能够一眼认出潦草的简笔画,与玩家进行游戏互动。
程序上线仅3个小时就火遍全网,从昨天下午开始,整个朋友圈都充斥着一股幼儿园美术班的气息,到处都是玩得不亦乐乎的灵魂画手。
自从退出中国的搜索引擎市场,谷歌无时无刻不想”卷土重来“。这回谷歌就是以AI的身份,潜伏在微信小程序里回归。
据介绍,在每轮游戏中,玩家以简笔画形式,画出题目要求的日常用品(比如狗、钟表或鞋子),“小歌”则需要在时间结束前猜出图画中的物体,当 “小歌”猜对时即进入下一轮。
除了通关升级,玩家还可以分享有趣的素描图,并在体验过程中不断收集新的题目和图画。
视频制作/刘富东
由Google AI神经网络驱动的“猜画小歌”,虽然只是一次AI落地的小水花,但因为门槛低、接地气,又颇具社交娱乐性,得以在社交媒体广泛流传开来,激发了一溜灵魂画手的创作热情。
作为时代的弄潮儿,观观也去试了几把,结果玩得一发不可收拾……
“小歌”猜对的题目会收入图库,玩家在游戏结束后还可以查看其他玩家的作品,很多画风也是相当清奇了……
动物板块简直是人间惨剧,真是难为“小歌”了。
每画一笔,“小歌”都在猜你画的是啥。
如果猜不出,它会用销魂的经典谷歌女声语音说:“我没看懂你在画什么?”,偶尔还会爆出一句东北话“你画的啥玩意?”
感受到了来自“小歌”浓浓的鄙视……
但是玩了一段时间,大家都被“小歌”不按套路出牌的风格搞得有点懵。
要么是明明画得有鼻子有眼的,结果“小歌”认不出。
这是拿我佩奇不当猪?
要么是才刚刚画了两三笔,“小歌”就已经开始抢答,不让画完就直接进入下一题,逼死强迫症。
这都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最厉害的是,连玩家自己都不知道画了个啥,“小歌”却大喊道:“我知道了!”……
有网友总结出过关秘籍:抓特点抓轮廓,图画线条简单明了。
比如“T恤”和“毛线衣”,总体上一般款式的轮廓差异不大,因此即使画的是同一个图形,依旧视为成功。
而“梨”和“苹果”的形状上差异较大,前者像葫芦,后者则是个圆,如果都画成圆形,就不会被“小歌”成功辨别。
以往我们在玩“你画我猜”的时候,遇上很难使用画图表示出来的题目,就会用写关键字的形式提示其他玩家。
但这一套在“小歌”这儿可就行不通了。
官方表示,“小歌”由来自Google人工智能的神经网络技术驱动。该网络覆盖全世界,有超过5000万个手绘素描的数据群。机器学习手绘素描后,可以通过粗糙的草图来识别物体。
尽管有庞大的数据库,但因为涂鸦是个抽象的概念,所以“小歌”识别起来,还是会有难度,偏差在所难免。
确切来说,“小歌”其实在国外已经火了一年多了,它的前身是AI涂鸦网页游戏“快画”(Quick, Draw!)。
早在去年1月,Google专门研究人工智能的部门Google Brain就上线了其第一个基于云服务并与绘画相关的人工智能Sketch-RNN,推出了“快画”(Quick, Draw!)的看图猜物品功能,它可以根据你勾勒的几笔猜测三个可能的物品。
在这之后,Google Brain进一步升级推出了“AutoDraw”,这个AI可以把你画的轮廓描绘成理想的画作,依赖于Google的图像识别技术,并通过一个简单的手绘图像数据库来和你的画作匹配。
例如,你告诉它要画个蚊子,然后随意画一个椭圆形就可以扔掉画笔。人工智能Sketch-RNN可以自动帮助补完整只蚊子的样子。
截止今年五月,这款游戏的网页版已经从全球各地收集了五千万份不同的绘画,并且在谷歌上开源了数据库。
这一数据库包含了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们的绘画数据,并且也被用来优化“小歌”的开发。
“小歌”的微信小程序上线后,中国大陆区域的信息数据也将得到补充。
不少专家从更人文的角度提出,通过这个几乎覆盖全球的数据库,可以比较世界各地人们绘制基本图形的方式,了解文化对绘画的影响。
每个人画的苹果都长得不同但有相通点
谷歌表示,发布这些游戏的目的远不止让用户开心,真正的初衷是希望运用这些草图,让计算机学习人如何绘画。
看来,我们都是人工智能的学习工具啊……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