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体验Apple沉浸视频时,我很震撼。第二次,就不知道该看什么了。”这句出现在多个社交平台的用户反馈,也许比任何市场数据更直接地点出了沉浸视频当前的内容困境——技术新鲜感正在迅速消退,但真正能留下来的“故事”,还没出现。
2023年6月,Apple发布首款空间计算设备 Vision Pro,并于2024年7月在Apple TV+正式上线沉浸视频(Apple Immersive Video)内容。借助 Vision Pro 的空间感知能力与8K 3D 180°超广视角、空间音频协同的影像系统,Apple试图为用户提供一种从“观看电影”转向“栖居影像”的全新体验。
沉浸视频的视觉冲击力毋庸置疑,但如何构建叙事节奏、情感递进与角色关系,在空间影像里却变得格外艰难。对于观众来说,“沉浸感”能留下的,不能只是震撼一瞬,还应该是情感与记忆的回响。我们尝试回到“内容本体”的视角,重新思考:沉浸视频为何讲不好故事?
内容生态:
从《Boundless》到《Submerged》,Apple都在拍什么?
沉浸视频上线一年,Apple已经推出十余部高规格的自制作品,类型主要集中于自然探索、人文纪实、现场演出和短篇剧情,这些内容构成了目前沉浸视频的基本生态雏形。
这些作品都拥有极致的视觉呈现与临场感设计。例如探索自然奇观的《Boundless》将观众“放置”在热气球升空前的土耳其平原,或北极雪地上犬拉雪橇的第一视角。《Wild Life》通过3D视觉语言追踪象群与海洋生物活动,展现自然世界的亲密瞬间。《The Weeknd: Live in LA》与《NBA All-Star Weekend》主打临场感重建,把用户“安放”在场馆边缘或观众席内。这类作品通过强调空间调度与画面层次,强化“身临其境”的地理临场感。
同时,Apple也尝试将沉浸视频用于“剧情叙事”,例如剧情短片《Submerged》是其首个案例,讲述了二战期间潜水艇失事后海军“海底逃生”的过程。
整体来看,Apple选择的题材大多避开复杂情节和对话,转而依赖环境氛围、空间运动和画面感受,来营造沉浸体验。这样的内容结构虽然合理,但也暴露出明显的局限:沉浸视频的叙事维度仍然薄弱,缺乏多线索推进与持续吸引力,也使得这些作品更像“炫技展示片”而非真正的沉浸内容“剧场”。
归根结底,这些内容建立在Apple主导制作、设备绑定播放的封闭机制之上,尚未形成“生态级更新”逻辑,也没有真正鼓励第三方内容创作者介入。从目前来看,这更像是Apple在“边走边试水”。
叙事难题:视觉为何不能打动人心?
沉浸视频最鲜明的特征是“空间临场感”,但也正因为如此,它在叙事层面遭遇了极大挑战。相比于传统影视作品所依赖的镜头语言、节奏控制与情绪引导,沉浸影像尚未发展出一套真正适配的“讲故事方法”。
目前Apple自制的沉浸视频,在叙事本质上并未突破原有影视逻辑,而只是将其进行了媒介适配性调整,实质上仍是传统内容的180度+3D+长镜头慢节奏化处理,这就导致Apple沉浸视频有两大叙事难点。
一是镜头语言被打散,视觉焦点难以集中。沉浸视频使用8K 3D拍摄与180度宽视角,强化视觉空间感和沉浸感。因视角完全开放,传统视听语言在这种空间中难以有效调度观众注意力,导演很难通过特写、镜头切换等方式来控制观看路径。
若大面积采用全景、远景构图,虽保留空间完整性,却削弱导演的视角引导力,这导致沉浸影像在美学上更接近“戏剧”而非“电影”。若尝试使用近景和特写镜头,则在头戴设备下会产生“巨物感”,影响观看舒适度,最终创作在“导演控制力”与“用户自由观看”之间陷入两难。
二是节奏设计挑战大,线性叙事易崩塌。在Apple沉浸视频中,快速剪辑与频繁镜头切换会引发不适。因此Apple沉浸视频普遍采用长镜头+慢节奏结构,尽可能延长一个镜头的时间,是为避免突变性转场导致观众出现眩晕、视觉疲劳等生理性不适。
但节奏变慢的代价是:缺乏情绪起伏、缺乏剧情张力、缺乏节奏韵律。这使得创作者只能依赖“事件自然发生”或“环境氛围推动”来维持观众注意力,对构图、表演与时间设计提出极高要求。
目前沉浸影像还在用旧的逻辑讲述内容。剧情推进大多仍停留在纪录片、风光展示或轻剧情短片阶段,虽然视觉上更为真实、空间更具包裹感,但沉浸影像仍未建立起“空间叙事”的独立体系。换言之,它变了形,却没变魂。它不是不能讲故事,而是尚未发展出真正基于“空间观影逻辑”的叙事体系。
用户反馈:栖居式观影的“使用门槛”
沉浸视频的出现,确实拓展了“内容消费”的边界——从传统二维屏幕观看,到如今“沉浸其中”的空间感知。
Apple提出的“空间影像”概念,本质是想让观众从“旁观者”变为“被安置其中的观察者”。但问题在于,沉浸≠沉迷,栖居感≠高频使用。不少体验过沉浸视频的用户反馈聚焦于两个关键词“震撼”与“一次性”,他们大多对首次佩戴Vision Pro进入沉浸场景的临场感印象深刻,但很少有人持续观看或主动回看。
原因之一是内容本身缺乏“驱动力”。沉浸视频多为短时内容,缺少情节递进,观众难以“停留”;缺乏角色牵引与情绪波动,不具备传统影视的情感黏性。
原因之二是沉浸体验有“启动成本”。用户需要佩戴设备,腾出空间,调整视角——这不是“随时随地”的轻量体验,对身体状态、时间环境都有隐性要求,不适合“随手刷”。
原因之三是沉浸视频的观看门槛高。想要在 Apple TV+ 上观看沉浸视频,用户必须购买 Vision Pro,但这款设备在中国市场的售价高达29,999元人民币。此外,相比传统影视内容的“社交共享属性”,沉浸视频高度个体化、封闭化,这在无形中限制了其传播性。
当内容形态脱离了轻便消费路径,就必须用更强的内容黏性来支撑使用动机。但沉浸视频目前还远未形成这种粘性机制。也因此,即便Apple以极高制作规格打造内容,也很难在短期内培养出“日常观看习惯”。沉浸视频在当前阶段,更像是一种“值得体验但不值得回访”的内容形态。
空间影像的内容转型
还需等真正“沉浸故事片”时代的到来
沉浸视频不是一次内容形态的简单升级,而是一场观影范式的结构性重构。它让“观看”变成了“栖居”,让观众成为空间中的存在者。但在内容层面,我们目前看到的仍是“炫技多、叙事弱”的阶段性产物。
Apple沉浸视频作为行业的先行者,已经在制作规格、技术标准与平台布局上做出了表率。它验证了空间影像的基础体验可能性,却尚未释放出真正的“内容驱动力”。当沉浸视频还停留在纪录展示、环境再现、体验式内容阶段时,观众的热情也难以持久维系。
沉浸视频的故事片时代,正在逼近,却仍未成熟。虽然《Submerged》做出了有效的尝试,但它更像是“旧语言”的适配,而非“新媒介”的诞生。真正能推动沉浸影像从“新鲜感”走向“常态化”的,不是硬件,不是画质,而是一部真正匹配沉浸媒介语言的“空间故事片”。
它不一定是剧情长片,但必须具备角色命运、情感波动、节奏张力和空间美学的整合能力,它能让观众不只是“在场”,还真正“入戏”。
产业要做的,不只是再造技术环境,更是要建构内容生态,鼓励创作者开发适配沉浸媒介的新叙事逻辑、新表达手法、新互动机制。只有当沉浸内容走出“炫技短片”,迈向“叙事长片”时,这一影像革命才算真正完成从“看得见”到“留得住”的跃迁。
— THE END —
作者 | 李东锦
主编 | 彭侃
执行主编 | 刘翠翠
排版 | 于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