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一个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最关键的因素是技术创新。新冠疫情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反思疫情冲击,对传统的养老方式、健康资源配置方式进行了深刻调整。伴随着算力、算法、人工智能技术上的重大突破,科技进步对银发经济领域的渗透率明显提升,银发经济和银发科技交互作用,成为全球竞争中的重要战场。
以英伟达为例,其应用主要体现在医疗卫生、无人驾驶、具身机器人等领域,大多与应对人口老龄化相关。英伟达表示未来趋势是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向通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 AGI)的演进,通用科技向涉老领域、涉老科技向通用科技的相互渗透。
在我国,长期以来养老服务被认为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老年人客观存在的数字鸿沟等导致政府和企业对科技在养老服务中的效能认识不足,投入积极性不高;我国专门从事养老科技研发、制造、销售和租赁的市场主体不多,针对老年人生理特点和生活需要进行研发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种类相对较少,涉老科技机构和企业“小、散、专”,体系化研发设计能力不足;老龄科技新品和服务往往由于价格高而普适性和用户体验感差不能被广泛使用;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年龄偏大、技术素养低,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科技产品的推广应用。
更为重要的是,涉老基础技术大多不在养老领域,老龄科技革命性的创新都需要其他基础领域的突破。
比如,不同功能的机器人被应用到不同健康状况的老年人的生活、娱乐、照料、疾病管理、身体康复中,对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机器人的物理定位、深度学习算法、视觉识别、处理传输、规划执行等技术还有待突破。
从地域分布上看,由于数字基础设施、政策支持等原因,不同地区的老年人在消费观念和对新技术的态度上存在着很大差异。
有数据显示,近几年的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基地、示范企业大多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这些地区的养老支持政策也相对较多,而一些欠发达地区获得的养老资源和支持相对较少,导致欠发达地区老年人倾向于购买“补救类消费”,而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老年人则倾向于购买“预防类消费”。
数字技术与养老需求之间仍存在异步,对养老机构而言,上平台、上系统会增加成本和管理负担,使得“智慧”没能优化服务,反而成了老年人接受服务的负担。让智慧养老服务真正成为顺利连通数字生态中各个主体的有效载体仍存在诸多体制性障碍。
蔡汉皋
赋能银发健康·创享财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