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几乎所有科研人员——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全球,都在工作中使用社交媒体。这意味着,社交媒体技能正逐渐成为研究者的“标配”,就像实验设备或论文写作能力一样。对于中国的科研人员来说,这些技能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如何在国内社交平台上建立联系、推广成果;二是如何拓展国际视野,与全球学术界互动。
在此篇文章中,我们将同时探讨这两个方面,并采访几位在多个社媒平台上有丰富经验的中国研究人员(为保护个人隐私,名字将用拼音表示),分享他们的实战心得。
扫码阅读英文原文,并探索更多科研人员的社交媒体技能指南
学术传播:中国的主流科研社交平台
社交媒体的发展历程与互联网类似:从最初的文字为主,逐步演进到图像、音频,再到如今的视频等多媒体形式。由于不同平台多媒体内容的创作方式与内容截然不同,我们将按类型逐一介绍。当然,国内的社媒平台非常多元,我们将主要围绕科研需求选取典型的三种进行介绍。
以文字为主:微信公众号
自2011年上线以来,微信已从一款简单的通讯工具,成长为拥有14亿月活用户的多功能平台1。用户平均每天在微信上花费约80分钟2,这也让它成为科研人员获取信息、分享成果、交流合作的重要渠道。根据Springer Nature近期的一项社交媒体调研3,67%的中国科研人员表示会通过微信发现科研内容,高于其他平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你想让你的研究成果被发现,微信是个不错的渠道,而56%的受访者表示已经利用微信分享研究了。
微信的一个关键功能是“公众号“,非常适合机构或个人定期推送内容。清华大学博士生Kang Jianning表示:“在科研资讯获取和学术传播方面,我和身边的同学导师主要依托微信公众号平台。该平台因其传播高效和受众面广的特点,已成为国内科研群体分享成果的重要渠道。许多课题组都积极通过院校官方公众号推介研究成果,这种形式能有效提升研究的可见度。” 赣南师范大学的Li Ruimin也提到:“我关注了很多学术类公众号,每天都会浏览几次。碰到特别感兴趣的文章,我会收藏并下载相关论文详细阅读。”
那么,如何通过公众号推广自己的研究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Tan Xiaohui博士建议:“将论文核心结论转化为科普短文,搭配流程图或数据可视化动图,必要时利用AI辅助。”华南师范大学的Chen Qingwei教授也强调:“自己的研究发表之后,及时写作科普文章投稿相关领域的微信公众号,提升自己论文在公众中的可见度。另外,很多出版社和自己领域内的学术期刊会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可以关注它们追踪科研进展。”
以图片为主:小红书
与国际学术界互动:全球科研社交平台
在国内建立联系、分享研究和寻求合作机会固然重要,但与国际学术界接轨同样不可忽视,这就需要充分利用全球主要的社交平台来提升自己研究的国际可见度、探索更多的合作可能性。
如何找到你的“学术圈子”
全球科研人员活跃在多个社交平台上——彼此建立联系、分享研究成果,从专门面向科研的ResearchGate,到更为通用的Youtube、LinkedIn、Facebook、Bluesky、X(原为Twitter)等。你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找到志同道合的研究者:
加入与你研究领域相关的国际知名学术团体或组织。以材料科学为例,这包括材料研究学会(Materials Research Society)、先进半导体材料学会(ASM)、美国矿物、金属和材料学会(TMS)等;在神经科学领域,如神经科学学会(Society for Neuroscience);在数学领域,则有美国数学学会(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这些学会本身都保持着活跃的社交媒体账号,您通常可以通过关注它们来与同领域的研究人员建立联系。当然,您也关注各社交平台上出版社、期刊以及学者的账号,及时获取更多的资讯如投稿信息、科研动态等。
创建自己的账号,让您的研究被看见。Chen Qingwei博士的经验是“文章接受之后,及时更新自己的ResearchGate 主页和Academia.edu主页,因为ResearchGate会通知自己论文的参考文献的作者增加了新的引用,并引导他们看到你新发表的论文,这会极大提升自己文章在同行之间的可见度。”
主动破冰,询问合作意向。遇到感兴趣的研究,可先在社交媒体点赞、评论,再通过学术平台发送简短合作意向。正如Sun Junya教授提到的建议:“可以通过ResearchGate查看谁对类似课题感兴趣,并发送私信探讨技术细节;在LinkedIn上筛选同领域研究者,基于共同兴趣发起合作邀请,比如:‘我看到你在XX论文中的模型设计,我们也在研究类似问题,能否探讨一下交叉验证的方案?’”
社交网络的真正价值:建立联系
社交媒体最初被称为“社交网络”,这正是它对科研独具价值的地方。对科研合作来说,社交媒体的意义不仅仅是发帖、转发和点赞,更重要的是建立联系:它让你有机会接触到那些原本难以联系到的同行,并将线上交流延伸到线下合作、甚至实现跨越国界的科研合作。
参考来源:
1. 腾讯控股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
2. https://electroiq.com/stats/wechat-statistics/
3. Springer Nature 2024年社交媒体调研(https://figshare.com/s/1afc781ec0b01193d4c0?file=50677974)
4.https://www.xinhuanet.com/food/20250516/9fead12989c14425b2bb72ce2be7494a/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