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公司,提到“数据治理”,大家脑子里浮现的是一堆工具和词汇:
数据地图、主数据、元数据、血缘分析、数据中台、数据质量平台……
仿佛只要搭好一套系统、设好几个指标,数据就自然“被治理”了。
但现实呢?
字段定义混乱,项目一个叫“客户名”,另一个叫“客户昵称”
报表口径对不上,每个业务线都有“自己的真相”
数据质量层出不穷,错一位数都能搞出“百万级”事故
这些问题,并不是哪套系统没上线,而是“没人管,或不知道谁管”。
真正让数据治理“失控”的,从来不是技术,而是——人、组织、制度。
1. 数据治理≠数据开发
很多研发和业务同学,会把“数据治理”简单等同为建数据仓、写SQL、出报表、整中台。
但治理的不仅要有“术”,还要有“道”:
举个例子:
你问两个业务线的“订单数”怎么不一样,一个说是“下单”,一个说是“支付成功”。你再问“订单成功时间”是啥,有人取下单时间,有人取付款时间,还有人取发货时间。
这不是“技术问题”,这是没人约定“到底以哪个为准”。
所以说,数据治理从来都不是SQL能解决的,它是规矩和人的问题。
2. 数据治理,其实更偏向“人治”
很多人以为数据治理是靠系统自动化实现的。但真相是:
数据治理更像“人治”——规则、标准、流程、制度,都需要人来定、来执行、来推动。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数据的混乱不是自发产生的,它背后反映的是组织之间的分裂、责任的模糊、协作的低效。
我们来看看下面这几个典型“治理”场景:
谁有权定义一个字段的标准含义?
不同系统口径不一致时,谁说了算?
数据质量有问题,谁负责修?谁承担责任?
数据可不可以共享给别的业务?权限谁批?
这些都不是写几段代码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组织间如何协作”的问题。你需要:
规则制定者(如主数据团队)
规则执行者(如各业务系统负责人)
规则监督者(如数据质量团队)
最终负责人(如数据治理委员会)
这是一场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协调与博弈”。最终治理是否成功,取决于机制能否落地、责任能否压实、价值能否体现。
一句话总结:
数据治理不是“系统工程”,更像是“组织工程”。
3. 治理要从“术”与“道”之间找到平衡
好的数据治理,是方法论 + 工具支撑 + 组织机制三位一体:
治理要做得好,技术工具是手段,但人和组织是关键。
4. 如何迈出治理的第一步?
如果你现在也正面临数据混乱、报表冲突、质量堪忧的问题,别急着上平台、搞系统,先回答几个问题:
我们的核心数据有哪些?谁来定义标准?
有哪些业务问题是因为数据混乱造成的?
数据质量问题暴露后,谁来负责处理和改进?
有没有统一的规则和协作流程来管理这些数据?
数据治理有没有组织上的支撑?(如治理小组、治理制度、激励考核)
如果这几件事没人能拍板,那么你就知道了:
技术不是问题,“人和组织”才是数据治理的最大变量。
文件硬盘数据销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