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俄罗斯堪察加半岛附近海域突发8.8级强震,地震引发的海啸如猛兽般肆虐,给当地带来了毁灭性打击。大面积的受灾区域中,无数灾民流离失所,基础设施严重损毁。在众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中,饮用水安全成为了横亘在受灾人民面前的一道严峻难题。
海啸过后,饮用水安全成首要挑战
海啸过后,海水倒灌使得大量水源被污染,原本的供水系统也因地震而瘫痪。被污染的水源中,充斥着泥沙、微生物、海水里的盐分及各种化学物质,若直接饮用,会极大增加受灾人民二次疾病的风险,霍乱、伤寒等通过水传播的疾病极易大规模爆发。在这样的紧急状况下,快速获得安全的饮用水成为了关乎生命的首要需求。
膜技术与便携设备:应对危机的有效手段
此时,一些先进的水处理技术和设备展现出了巨大的价值。例如,成都膜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中空纤维纳滤膜,便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利器”。这款纳滤膜采用一体化成膜技术制备支撑层和功能分离层,能够准确控制膜截留和通量特性,使其具备强大的过滤能力。在不通电的情况下,中空纤维纳滤膜可以轻松去除水中的有机物、微生物、病毒以及大部分的二价及以上离子等有害物质,将污水直接处理达到饮用标准。在大型水处理系统中,该纳滤膜的高效过滤和低废水率特点优势明显,若应用于震后灾区的集中供水处理,能为大量受灾人民提供安全的饮用水。
除了大型的膜处理技术,便携式的饮用水过滤设备——生命吸管,也能在震后立即发挥重要作用。生命吸管小巧便携,使用者只需将其伸进水中吸吮,污水首先经过滤网,去除大部分颗粒物质,然后依次通过活性炭、离子交换树脂,改善口感、去除异味并去除重金属离子,再经过微米级的超滤膜滤芯,能够滤除水中的有害菌,如大肠杆菌、军团菌等,将污水净化为可直接饮用的水。对于那些在震后急需水源的个体或小群体而言,生命吸管可以随时随地提供安全的饮用水,为他们在艰难的灾后环境中提供基本的生存保障。
这样的水处理技术和设备,无疑为应对类似灾害提供了可靠的解决方案。在自然灾害面前,科技的力量如同希望之光,为受灾人民带来生存的可能,也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对抗灾难的智慧与勇气。我们期待在未来,这些技术和设备能够在更多需要的地方迅速发挥作用,守护生命,助力受灾地区快速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