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计算机系统核心知识点汇总
⁰ 涵盖硬件组成、数据表示、存储系统等计算机基础核心内容
模块 1:运算器 ¹
要点 1: 核心组成部件及功能
要点 2: 各寄存器的作用机制
详细信息:
▪ 算术逻辑单元(ALU):处理数据,执行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
▪ 累加寄存器(AC):为 ALU 提供数据并暂存运算结果
▪ 数据缓冲寄存器(DR):CPU 与内存、外部设备的数据中转站
▪ 状态条件寄存器(PSW):保存运算 / 测试产生的条件码内容
模块 2:控制器 ²
要点 1: 指令的基本构成
要点 2: 关键控制部件及功能
详细信息:
▪ 指令组成:操作码 + 地址码(例:1+2 中,"+" 为操作码,1 和 2 为地址码)
▪ 指令寄存器(IR):保存当前执行的指令
▪ 程序计数器(PC):存放下一条指令地址,自动加 1 更新
▪ 地址寄存器(AR):保存当前访问的内存单元地址
▪ 指令译码器(ID):解析操作码,生成控制信号
模块 3:计算机单位与换算 ³
要点 1: 基本单位体系
要点 2: 换算规则及计算方法
详细信息:
▪ 基本单位:位 (bit,b)、字节 (B=8bit)
▪ 换算关系:
1KB=1024B
1MB=1024KB
1GB=1024MB
1TB=1024GB
▪ 计算思路:大减小再加 1;十六进制转十进制后按单位换算
模块 4:原码、反码、补码、移码 ⁴
要点 1: 编码规则(n=8 位)
要点 2: 表示范围及特性
详细信息:
▪ 原码:最高位为符号位(0 正 1 负),其余为数值绝对值
▪ 反码:正数同原码,负数除符号位外按位取反
▪ 补码:正数同原码 / 反码,负数为反码 + 1(正负 0 编码相同)
▪ 移码:在补码基础上对符号位取反(正负 0 编码相同)
▪ 表示范围(表格):
模块 5:浮点数 ⁵
要点 1: 运算规则
要点 2: 表示范围及精度特性
详细信息:
▪ 对阶规则:阶码不一致时,小阶向大阶对齐,尾数右移
▪ 性能特性:
数值范围由阶码决定
数值精度由尾数决定
表示个数:补码 / 移码可表示 2ⁿ个,原码 / 反码可表示 2ⁿ-1 个
▪ 数值范围(阶码 R 位移码,尾数 M 位补码):
最大正数:+(1-2⁻⁽ᴹ⁻¹⁾)×2⁽²ᴿ⁻¹⁻¹⁾
最小负数:-1×2⁽²ᴿ⁻¹⁻¹⁾
模块 6:寻址方式 ⁶
要点 1: 七种基本寻址类型
要点 2: 每种寻址的操作数定位方式
详细信息:
▪ 立即寻址:操作数包含在指令中
▪ 直接寻址:指令直接给出操作数存储地址
▪ 寄存器寻址:操作数存于指定寄存器中
▪ 寄存器间接寻址:寄存器存放操作数地址
▪ 间接寻址:指令给出操作数地址的地址
▪ 相对寻址:操作数地址 = 指令地址 + 偏移量
▪ 变址寻址:操作数地址 = 变址寄存器内容 + 偏移量
模块 7:校验码 ⁷
要点 1: 码距与校验能力关系
要点 2: 三种校验码特性及规则
详细信息:
▪ 码距定义:任意两合法编码的二进制位差异数
▪ 校验能力:码距 = 2 仅检错;码距≥3 可纠错
▪ 奇偶校验:
码距 = 2,仅检奇数位错误
奇校验:1 的个数为奇数;偶校验:1 的个数为偶数
▪ 海明码:
码距 = 3,可检错纠错
规则:2ᵏ-1≥n+k(n 数据位,k 校验位)
▪ 循环冗余码(CRC):
码距 = 2,仅检错
采用模 2 运算生成校验位(k 数据位 + r 校验位)
模块 8:CISC 与 RISC 对比 ⁸
要点 1: 两种指令集架构的核心差异
详细信息(表格):
模块 9:流水线技术 ⁹
要点 1: 性能指标计算
要点 2: 执行时间计算公式
详细信息:
▪ 加速比 = 不采用流水线时间 / 采用流水线时间
▪ 操作周期 = 最长流水段时间
▪ 吞吐率 = 1 / 最长流水段时间
▪ 执行时间:
顺序:单条指令时间 × 指令数
流水线:单条指令时间 + 最长段时间 ×(n-1)(n 为指令数)
▪ 连续 n 条指令吞吐率 = 总指令数 / 总执行时间
模块 10:存储器系统 ¹⁰
要点 1: 分类及特性
要点 2: 各类存储器的应用场景
详细信息:
▪ 按访问方式:
按地址访问存储器
按内容访问存储器(相联存储器)
▪ 按寻址方式:随机存储器、顺序存储器、直接存储器
▪ 关键类型:
DRAM:构成主存,需周期性刷新
SRAM:构成 Cache,无需刷新
闪存:类似 U 盘,掉电不丢失,按块删除,可替代 ROM(不可替代主存)
虚拟存储器:由主存与辅助存储器组成
模块 11:Cache 映射 ¹¹
要点 1: 三种映射方式及特性
详细信息:
▪ 直接映像:冲突多,映射关系固定
▪ 全相联映像:冲突少,可映射到任意块(Cache 满时需替换)
▪ 组相联映像:冲突较少,为直接与全相联的折中方案
▪ 映射机制:由硬件自动完成
模块 12:中断系统 ¹²
要点 1: 中断关键概念及流程
详细信息:
▪ 中断向量:提供中断服务程序入口地址
▪ 中断响应时间:从发出中断请求到进入中断处理程序的时间
▪ 保存现场:为确保能正确返回原程序继续执行
模块 13:I/O 控制方式 ¹³
要点 1: 三种控制方式的对比
详细信息:
▪ 程序查询方式:
CPU 与外设串行工作,CPU 轮询检查,利用率低
一次读写一个字,由 CPU 存数据到内存,需保护现场
▪ 中断驱动方式:
外设主动发中断信号,CPU 与外设可并行工作
利用率提升,一次读写一个字,CPU 存数据,需保护现场
▪ DMA 方式:
CPU 与外设并行工作,仅在数据块开始 / 结束时需 CPU 干预
一次读写一块数据,外设直接与内存交互,不需 CPU 保护现场
传送一个数据占用一个存储周期
模块 14:总线系统 ¹⁴
要点 1: 分类及典型总线特性
详细信息:
▪ 总线分类:数据总线、地址总线、控制总线
▪ 典型总线:
ISA:16 位,16Mb/s,工业标准
EISA:32 位,33Mb/s,196 个接点
PCI:并行,32/64 位,133/266Mb/s,即插即用,支持奇偶校验
PCI-E:串行点对点,X16 达 4Gb/s,支持热插拔和全双工
FSB:连接 CPU 与北桥,影响系统整体性能
RS-232C:串行外总线,3 线全双工,传输距离 15m
SCSI:并行外总线,支持 63 设备,速率达 320Mb/s
SATA:串行,纠错能力强,支持热插拔
USB:串行,支持 127 设备,USB2.0 达 480Mb/s,即插即用
IEEE-1394:高速串行,支持 63 设备,速率达 3.2Gb/s
IEEE-488:并行,支持 15 设备,最大速率 1Mb/s
模块 15:安全性机制 ¹⁵
要点 1: 加密体系及安全验证方式
详细信息:
▪ 公钥体系(非对称加密):
接收方公钥加密接收方私钥解密
发送方私钥签名发送方公钥验证
▪ 数字签名:
发送方私钥签名,公钥验证真实性
功能:验证消息真实性、确保发送方不可否认
▪ 数字证书:
CA 机构私钥签名,CA 公钥验证真伪
功能:确认网站合法性、用户身份等
模块 16:加密算法 ¹⁶
要点 1: 对称 / 非对称加密及哈希函数分类
详细信息:
▪ 对称密钥算法(共享密钥):
DES、3DES、RC-5、IDEA、AES(分组加密)、RC4
适合大量明文加密传输
▪ 非对称密钥算法(公钥):
RSA、ECC、DSA
▪ Hash 函数:
SHA-1 安全散列算法
MD5 摘要算法(输出 128 位)
功能:防止报文篡改,防御被动攻击,支持认证
模块 17:系统可靠度 ¹⁷
要点 1: 串联与并联系统的可靠度计算
详细信息:
▪ 串联系统:所有子系统正常才工作
公式:R=R₁×R₂×…×Rₙ
▪ 并联系统:任一子系统正常即可工作
公式:R=1-(1-R₁)×(1-R₂)×…×(1-Rₙ)
特殊标记说明:
⁰ 文档核心主题标识
¹⁻¹⁷ 对应 17 个知识模块的顺序编号,便于关联查阅
▪ 用于标识具体知识点细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