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暑期社会实践|武昌理工学院“暖心同行”云梦向阳志愿服务队成功开展“天体观测”课程

8月6日消息(报道 张紫妍 摄影 吴玉乐)为响应国家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厚植科技创新人才根基的政策号召,助力青少年探索宇宙奥秘、激发科学探索热情,2025年8月6日“暖心同行”云梦向阳志愿服务队队员朱君毅在曙光小学一班开展“天体观测与天文奥秘”科普课程,为学生开启一场沉浸式天文知识之旅。

课程开场,朱老师以严谨且生动的方式,围绕天文基础内容展开讲解。借助精心制作的PPT,朱老师首先阐释赤道与黄道的天文定义,结合示意图清晰呈现二者在天球坐标系中的位置关系,解析其对天体定位、季节更替等天文现象的影响,让学生理解基础天文概念。

随后,朱老师引入织女星、牛郎星等亮星知识,通过星图展示它们的分布与连线构成的经典星象,同步讲解天琴座、天鹰座等星座的形态特征,融入星座背后的文化传说,让知识更具人文温度。谈及“被忽略的蛇夫座”时,朱老师详细说明其在黄道带中的天文位置、星群构成,剖析因传统占星文化影响,导致其在大众认知中“被忽略”的历史原因,纠正学生对星座体系的片面认知。独特的天文知识瞬间点燃孩子们的好奇心,课堂讨论声此起彼伏,大家踊跃分享对星座的新奇猜想。

朱老师聚焦知识讲解与互动交流,通过丰富案例深化学生理解。讲解恒星演化时,援引太阳生命周期,结合图片展示不同阶段恒星形态,让学生直观感受恒星“一生”;介绍星系知识时,对比银河系与河外星系的结构差异,以动画演示星系分布,帮助学生构建宇宙尺度概念。互动环节中,学生们踊跃提问,从“星座是否随时间移动”到“宇宙膨胀是否有边界”,朱老师凭借专业知识逐一解答,延伸拓展知识深度。朱老师从天文观测史、占星文化传播差异等角度剖析,引导学生辩证看待科学与文化传统的关联。

此次天文科普课程,是“暖心同行”云梦向阳志愿服务队践行青少年科学素养培育工作的具体实践。志愿服务队队长张玉妍表示:该课程弥补了校内天文知识体系的空白,激发了学生对宇宙科学的探索欲。未来,团队将持续响应国家科普政策,优化课程内容,融入最新天文观测成果,在青少年心中播撒科学探索的种子,助力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Pj93i2IeARAXlk7fAOCPwzg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