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维护和开发一个每分钟处理数百万笔交易的电商平台,系统产生大量遥测数据,包括跨多个微服务的指标、日志和链路追踪。当关键事件发生时,值班工程师面临着在数据海洋中筛选相关信号和洞察的艰巨任务。这相当于在大海捞针。
这使得可观测性成为挫折而非洞察的来源。为了缓解这一重大痛点,我开始探索利用模型上下文协议(MCP)从日志和分布式追踪中添加上下文并得出推论的解决方案。在本文中,我将概述构建AI驱动的可观测性平台的经验,解释系统架构并分享过程中学到的可行见解。
为什么可观测性具有挑战性?
在现代软件系统中,可观测性不是奢侈品,而是基本必需品。衡量和理解系统行为的能力是可靠性、性能和用户信任的基础。正如俗话所说:"无法衡量的就无法改进。"
然而,在当今基于云原生微服务的架构中实现可观测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困难。单个用户请求可能穿越数十个微服务,每个都发出日志、指标和追踪。结果是遥测数据的泛滥:
- 每天数TB的日志
- 数千万个指标数据点和预聚合
- 数百万个分布式追踪
- 每分钟生成数千个关联ID
挑战不仅在于数据量,还在于数据碎片化。根据New Relic 2023年可观测性预测报告,50%的组织报告遥测数据孤立,只有33%在指标、日志和追踪之间实现统一视图。
日志讲述故事的一部分,指标讲述另一部分,追踪又讲述另一部分。没有一致的上下文线索,工程师被迫进行人工关联,在事件期间依赖直觉、部落知识和繁琐的侦探工作。
由于这种复杂性,我开始思考:AI如何帮助我们克服碎片化数据并提供全面、有用的洞察?具体来说,我们能否使用MCP等结构化协议让遥测数据对人类和机器都更有意义和可访问?这个核心问题塑造了项目的基础。
理解MCP:数据管道视角
Anthropic将MCP定义为一个开放标准,允许开发者在数据源和AI工具之间创建安全的双向连接。这个结构化数据管道包括:
面向AI的上下文ETL:
- 标准化多个数据源的上下文提取
结构化查询接口:
- 允许AI查询访问透明且易于理解的数据层
语义数据增强:
- 直接将有意义的上下文嵌入到遥测信号中
这有可能将平台可观测性从响应式问题解决转向主动洞察。
系统架构和数据流
在深入实现细节之前,让我们了解系统架构。
在第一层,我们通过在遥测信号(如分布式追踪、日志和指标)中嵌入标准化元数据来开发上下文遥测数据。然后,在第二层,丰富的数据被输入MCP服务器,使用API对上下文丰富的数据进行索引、添加结构并提供客户端访问。最后,AI驱动的分析引擎利用结构化和丰富的遥测数据进行异常检测、关联和根本原因分析,以排除应用程序问题。
这种分层设计确保AI和工程团队从遥测数据中获得上下文驱动的可操作洞察。
实现深入探讨:三层系统
第一层:上下文丰富的数据生成
首先,我们需要确保遥测数据包含足够的上下文用于有意义的分析。核心洞察是数据关联需要在创建时发生,而不是分析时。
这种方法确保每个遥测信号(日志、指标、追踪)都包含相同的核心上下文数据,从源头解决关联问题。
第二层:通过MCP服务器访问数据
接下来,我构建了一个将原始遥测转换为可查询API的MCP服务器。这里的核心数据操作涉及:
- 索引:创建跨上下文字段的高效查找
- 过滤:选择遥测数据的相关子集
- 聚合:计算时间窗口内的统计度量
这一层将我们的遥测从非结构化数据湖转换为AI系统可以高效导航的结构化、查询优化的接口。
第三层:AI驱动的分析引擎
最后一层是通过MCP接口消费数据的AI组件,执行:
- 多维分析:关联跨日志、指标和追踪的信号
- 异常检测:识别与正常模式的统计偏差
- 根本原因确定:使用上下文线索隔离问题的可能来源
MCP增强可观测性的影响
将MCP与可观测性平台集成可以改善复杂遥测数据的管理和理解。潜在优势包括:
- 更快的异常检测,减少最小检测时间(MTTD)和最小解决时间(MTTR)
- 更容易识别问题的根本原因
- 减少噪音和不可操作的警报,从而减少警报疲劳并提高开发人员生产力
- 在事件解决过程中减少中断和上下文切换,提高工程团队的运营效率
可操作的洞察
以下是这个项目的关键洞察,可以帮助团队制定可观测性策略:
- 上下文元数据应在遥测生成过程的早期嵌入,以促进下游关联
- 结构化数据接口创建API驱动的结构化查询层,使遥测更易访问
- 上下文感知AI专注于分析上下文丰富的数据,以提高准确性和相关性
- 应该使用实际运营反馈定期完善上下文丰富和AI方法
结论
结构化数据管道和AI的融合为可观测性带来了巨大前景。通过利用MCP等结构化协议和AI驱动的分析,我们可以将庞大的遥测数据转化为可操作的洞察,实现主动而非被动的系统。Lumigo识别出可观测性的三大支柱——日志、指标和追踪——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没有集成,工程师被迫手动关联不同的数据源,减慢事件响应。
我们生成遥测的方式需要结构性变化以及提取意义的分析技术。
Q&A
Q1:模型上下文协议(MCP)是什么?它在可观测性中起什么作用?
A:MCP是Anthropic定义的开放标准,允许开发者在数据源和AI工具之间创建安全的双向连接。在可观测性中,MCP通过标准化上下文提取、提供结构化查询接口和实现语义数据增强,将碎片化的遥测数据转化为AI可理解的结构化信息,从而实现更智能的异常检测和根因分析。
Q2:传统可观测性面临哪些主要挑战?
A:主要挑战包括数据量庞大(每天数TB日志、数千万指标点)和数据碎片化严重。根据New Relic报告,50%组织的遥测数据孤立,只有33%实现统一视图。工程师需要手动关联日志、指标、追踪等不同数据源,依赖直觉和繁琐侦探工作,这使可观测性成为挫折而非洞察的来源。
Q3:AI驱动的可观测性平台能带来什么实际效果?
A:AI驱动平台可以显著改善运营效率:更快的异常检测减少检测和解决时间;更容易识别根本原因;减少噪音和无效警报,降低警报疲劳;减少事件处理中的中断和上下文切换。整体上实现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洞察的转变,提高工程团队的生产力和系统可靠性。